中方弃用美国港口,罚单已发往特朗普,最高增78%。既然特朗普要收港口费,那就让他根本收不到,又不是只有美国市场才有业务以及不可放弃。于是,这样的一幕就此出现:中国航运企业正在大幅增加其他地区航线,唯独缩减前往美国港口的航线,中方弃用美国港口的意图目的已然昭然若揭。 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全世界有机会的市场多的是,何必在欺负人的地方吊死呢? 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只停靠美国港口,单次最高需缴纳 150 万美元;若涉及中国订造,累计费用甚至可能突破 350 万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收费还设置了阶梯递增机制,首阶段按每吨 50 美元收取,未来三年每年每吨再增加 30 美元,费用压力逐年攀升。 美方在解释这项政策时,反复强调是为了 “提振本土造船业”,遏制中国造船业的全球影响力。但在全球航运从业者眼中,这个理由却站不住脚。 要知道,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并非短期问题,过去几十年里,本土船厂的产能、技术工人储备以及产业链完整度,都已跟不上国际大规模订单的需求。 即便美国政府近年来不断推出扶持政策,试图推动产业复兴,可从行业数据来看,美国船厂目前的年产能仅能满足国内小型船舶需求的 60%,根本无法承接国际远洋货轮的订单。 这意味着,美方所谓的 “保护本土产业”,本质上是让全球航运企业为其产业短板买单,最终成本还会转嫁到国际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面对这样的变动,中国航运企业没有陷入被动。 从今年上半年的业务数据能清晰看到,中远海运将原本投入美国航线的部分运力,分流到了亚洲内部、非洲和拉美市场 —— 中国大陆航线业务同比增长 9.5%,亚洲区域航线增长 5.2%,非洲与拉美航线的增幅更是达到 11.9%。 这些数字背后,不是简单的 “弃用美国港口”,而是中国航运企业基于全球贸易需求,重新分配运力资源的主动选择。 这种选择并非没有成本。短期内,更换航线需要重新对接目的港的仓储、物流合作方,运输周期也会相应延长,比如从中国到巴西的航线比到美国西海岸多 3-5 天航程。 但从长期来看,这却是中国构建多元贸易渠道的一步棋。要知道,中国早已不是依赖单一市场的贸易体,2024 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突破 6.5 万亿元,与非洲、拉美地区的贸易增速也保持在 8% 以上,这些市场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 将运力向这些地区倾斜,既能降低对美国单一港口的依赖,也能更好地对接当地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比如非洲的矿产资源、拉美的农产品,以及亚洲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贸易,都能通过调整后的航线实现更高效的流通。 每一次外部环境的变化,反而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贸易布局优化的契机,这一次的港口运力调整,本质上也是如此 —— 不是为了 “避开美国市场”,而是为了在全球贸易中找到更稳定、更多元的合作方式。 如今,中国航运企业的运力调整还在持续,全球港口间的合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 新加坡港、吉布提国际自贸区、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都在主动加强与中国航运企业的合作,增加航线频次和货物处理能力。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全球贸易格局的自然调整:当一个节点出现不合理的成本增加时,市场会自发寻找更高效、更稳定的替代路径。 不过,这一系列变动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在全球贸易高度互联的今天,单一国家的政策调整如何才能避免破坏供应链稳定?中国航运企业的转向,是否会推动更多国家加入 “多元贸易通道” 建设? 对于这些问题,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中国决定不再使用美国港口,并向特朗普政府开出罚单,最高税率提升78%,既然特朗普
【29评论】【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