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两名美国大兵正在吵架,越吵越凶,志愿军战士张桃芳乐了:“我来给你们拉架吧。”“叭”“叭”两声枪响后,吵架结束了。 张桃芳出生在1931年的江苏兴化,那地方属于泰州管辖,家里是典型的农村穷户,父母靠种地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抗日时期,日本军队经常进村抢掠,村里人得四处躲藏,他小时候就跟着家人跑过好几次。那时候他加入了当地儿童团,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帮着八路军传递消息,避免部队吃亏。1946年左右,他当上儿童团团长,继续干这些警戒活儿,这让他早早接触到观察敌情的基本办法,也养成了细心耐性的习惯。1951年3月,他报名参军,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214团,当了通讯员。刚入伍时,部队组织射击训练,他打了三枪,全都偏了靶子,结果被调到炊事班,负责背锅做饭这类后勤事。 炊事班的工作让他远离前线,他觉得不甘心,就开始自己练枪。白天瞄树上的鸟或者远处的石头,晚上对着星星练瞄准,坚持几个小时不动摇。为了稳住手臂,他用旧布裹沙袋绑在胳膊上,从开始抖几分钟,到后来能扛几个钟头。他还找班长和老兵问经验,学怎么控后坐力,算风偏,区分上坡下坡目标的区别。1952年9月,部队整编后跨鸭绿江入朝,驻扎在上甘岭一带。那时候天气冷,地形复杂,他继续这些练习。1953年1月,志愿军搞冷枪运动,组建狙击小组,他申请加入。连长让他打三个目标测试,他三枪全中,包括一个晃动的树枝,连长同意了,让他上前线。这从后勤转狙击的过程,全靠他自己钻研,没什么捷径可走。 1953年1月,在上甘岭597.9高地,志愿军阵地和美军阵地隔谷对峙。张桃芳用莫辛-纳甘步骑枪观察对面,美军那边两个士兵在战壕边争执,手势越来越激烈。张桃芳端枪瞄准,第一枪击中一个,第二个枪响后另一个也倒下。这发生在他的狙击任务第三天,前两天他已经击毙几人。阵地是丘陵地带,美军士兵活动时容易暴露。张桃芳在隐蔽点趴着,靠目测距离和风速计算,射程约400米。他用普通步枪,没光学镜,全凭训练积累。这次后,美军阵地士兵行动更小心,低身爬行,避免露头。张桃芳的枪法在实战中逐步稳准,体现了从训练到应用的转变。 这次事件后,张桃芳在上甘岭继续狙击。从1953年1月29日到5月25日,他实际射击32天,用442发子弹击毙或击伤美军214人,这是志愿军个人最高纪录。美军士兵在阵地间只能爬行,提水换岗都低姿势,美联社报道说他们弯腰前进,阵地气氛紧张。张桃芳的战绩推动志愿军扩大冷枪运动,上百狙击手参与,压制敌方。志愿军总部给他二级英雄和特等狙击手称号,他的例子在部队传开,激励战士学狙击。 战后,他转空军,1954年进徐州航校学飞行,成为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1956年入党,在空军干过飞行员、教员、副团职干部,飞过米格-15等机型。退役后回江苏兴化,生活低调,偶尔讲战场事。国际上,他排世界十大狙击手,是唯一不用镜、自己无伤、杀敌最多的。2007年10月29日,他在兴化去世,享年76岁。他的枪存军事博物馆,事迹通过资料流传。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