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对着所有人说,今日杀了毛文龙,如果本部院不能为朝廷收复辽东全土,愿意用尚方宝剑为其偿命。 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一个普通家庭,1584年的事,早年读书考中进士,当了福建邵武知县,处理地方事务还算利索,清理了不少积案。1622年广宁大败,明军丢了辽东大片地盘,他上书朝廷建议筑关宁锦防线,强调守住山海关一线,这想法被采纳,他就进了兵部,当了职方主事,跑到山海关实地查边防形势。那时候后金势头正猛,明朝边将接连失利,他觉得得用本地人守本地土,逐步收复失地。之后他跟孙承宗一起修宁远城,招募辽东流民三千多,训练成精锐部队,这些人后来成了关宁铁骑的核心力量。 1626年努尔哈赤带六万大军打宁远,袁崇焕守城用红夷炮猛轰,杀了后金不少人,努尔哈赤受伤撤退,这仗叫宁远大捷,明廷封他兵部右侍郎。他没停手,继续练兵,1627年皇太极又带十三万大军打宁远和锦州,他组织防御,祖大寿带骑兵突袭敌营,后金损失几千撤兵,这叫宁锦大捷。可魏忠贤党羽弹劾他,他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崇祯上台清算魏党,召他复职,任兵部尚书,管蓟辽军务,他向皇帝许诺五年平辽,皇帝给了他尚方宝剑,全权处理辽事。他安插祖大寿等亲信在边防要地,平定宁远兵变,稳住了前线。 崇祯二年,袁崇焕觉得东江镇总兵毛文龙耗饷太多,没啥战绩,还涉嫌杀良冒功、私开马市、贿赂魏忠贤、败仗瞒报等十二条罪。他去皮岛谈判,毛文龙拒绝改编部队和粮饷转拨,他就用尚方宝剑杀了毛文龙,只杀他一人,其余部下继续任职,还分了十万两银子安抚士兵。事后上疏请罪,皇帝虽不满先斩后奏,但认可了毛文龙罪状,继续供军饷。袁崇焕整编东江部队,分成四协,由毛承禄等人统领,纳入关宁体系。这事让朝廷很多人不满,觉得他排除异己,拥兵自重。 杀毛文龙后四个月,皇太极带十万大军绕开关宁防线,从大安口入关,直扑北京,这叫己巳之变。袁崇焕赶紧带祖大寿等两万骑兵勤王,在广渠门和德胜门击退后金进攻,皇太极久攻不下撤兵,明廷算保住了京城。但大臣弹劾袁崇焕放敌入关、与后金私通议和、杀毛文龙践约,还说他卖米资敌。皇帝召见他质问,他没法完全解释清楚,就被下狱。狱中审讯罗织罪名,包括擅杀大将、谋叛等,崇祯三年判凌迟处死。 袁崇焕被杀的根子在于他许诺五年平辽没兑现,反而让后金打到北京城下,这让崇祯觉得他欺君。加上党争,魏党余孽借机攻击,说他养寇自重,只想多要钱粮。己巳之变里,他指挥有失误,没堵住后金绕道蒙古的路,京城被扰,百姓遭殃,皇帝迁怒于他。毛文龙的事更火上浇油,本来毛文龙是崇祯用来制衡他的,杀了等于打皇帝的脸。审讯时扯出他和后金议和的旧事,虽然议和是想缓兵之计,但皇帝疑心重,觉得他通敌。凌迟那天,百姓分食他尸骨,家人流放三千里,明亡后清廷给他平反。 话说回来,袁崇焕的贡献不能抹杀,他筑关宁防线,守宁远锦州,挡住了后金正面进攻,关宁铁骑成了明末精锐,多次打退敌军。要不是他,明朝辽东早丢光了。可他性格刚烈,爱独断,杀了毛文龙瓦解了东江镇侧翼力量,后金没了后顾之忧。毛文龙虽有贪饷败仗的问题,但东江镇牵制后金多年,杀了等于自断一臂。崇祯能力一般,疑神疑鬼,党争又乱,袁崇焕夹在中间,成了牺牲品。 袁崇焕的悲剧反映明末军政乱象,边将要钱粮难,朝廷内斗多,皇帝急功近利。他许诺五年平辽,本是鼓劲的话,结果成了把柄。历史看,他是抗金中坚,但战略只重宁锦一线,忽略全局,蒙古部落没拉拢好,让后金钻空子。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崩盘,很多将领投降后金,加剧了明朝败局。他的死加速了明亡,自毁长城不是白说。 其实袁崇焕从进士到督师,靠的是实干,宁远大捷重创努尔哈赤,宁锦大捷稳住防线,这些战绩实打实。可他不善搞关系,魏党时就得罪人,复出后又树敌多。己巳之变虽击退敌军,但京城惊恐,皇帝丢脸,必须找人背锅。他被杀后,关宁军怨气大,祖大寿差点反叛,后来勉强拉回,但明朝边防已弱。 明末辽东战事复杂,袁崇焕是其中关键人物,辽东三杰之一,和熊廷弼、孙承宗齐名。他们筑防线、练军队,挡住后金扩张。可内忧外患,朝廷财政空虚,饷银拖欠,士兵哗变频发。袁崇焕要钱粮,崇祯挤出国库银子,还一日两餐省着用,但党争让信任崩塌。他的结局警示后人,军功高不等于安全,政治斗争狠。
朱元璋一直想招降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但都被拒绝。一日,朱元璋抓到了王保保的妹妹
【1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