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日本人平均身高一米五,战后二三十年平均身高超一米七,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究竟做了些什么,被世人诟病至今? 从历史数据看,二战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确实偏低,但不是所有人都一米五那么矮。拿男性来说,1900年左右的数据显示平均157.9厘米,差不多一米五八,到二战期间,当兵的平均在158到160厘米之间,体重也就五十多公斤。女性更矮一些,大概一米四五到一米五。 为什么这么矮?主要跟营养和生活条件有关。那时候日本是岛国,资源有限,饮食以米饭、鱼和蔬菜为主,蛋白质摄入少,肉蛋奶几乎没份儿,加上频繁的灾害和贫困,很多人的生长发育就跟不上了。历史记录显示,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前,身高基本没太大起伏,一直在那个水平晃荡。 战后情况就变了样。从1945年到19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生活水平蹭蹭上涨,身高也跟着水涨船高。到1960年代,男性平均身高已经到160厘米以上,女性也超一米五。二十年后,更是一跃到一米七出头,现在日本年轻男性平均171厘米,女性158厘米。 这增长速度在亚洲国家里算快的,差不多增加了10到15厘米。原因呢?最直接的是饮食变化。战后美国援助和经济复苏,让日本人开始吃上更多肉、蛋、奶制品,蛋白质和钙摄入大幅增加。以前一天一顿米饭加咸菜,现在早餐有牛奶面包,午饭有牛肉饭,这营养均衡了,孩子长个子自然快。 医疗进步也帮了大忙,疫苗和卫生条件改善,减少了疾病对生长的干扰。经济数据表明,GDP增长带动的家庭收入上升,让更多人能买得起好吃的。另外,学校午餐制度从1950年代推广开来,统一提供均衡餐食,这对儿童发育影响巨大。研究显示,这种变化不是遗传突变,而是环境因素主导的,类似欧洲国家战后身高增长的模式。 还得说说日本的优生政策,这才是被诟病的焦点。日本从19世纪末就接触西方优生学思想,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繁殖来提升国民素质。明治时代,一些学者开始讨论遗传问题,到1930年代,军国主义时期,这想法被推到政策层面。 1940年,日本通过国家优生法,允许对有遗传病的患者进行绝育手术,目的是防止“劣等基因”传播。记录显示,从1941到1945年,有454人接受这种手术,大多是精神病或智力障碍者,手术在医院或军方设施进行。这法子借鉴了德国和美国的类似法律,但日本执行时结合了种族纯净理念,禁止某些婚姻,比如日本妇女与外籍劳工结合。 战败后,这政策没停,反而扩大了。1948年,优生保护法取代旧法,范围更广,不仅针对遗传病,还包括非遗传的精神问题和残疾。法律允许医生决定绝育,甚至不需本人同意,家属签字就行。结果,从1948到1996年,约16,500到25,000人被强制绝育,其中不少是未成年人,最小的才9岁。手术数量在1950年代后期每年超1000例,许多在地方诊所完成。 这法子当时被宣传为保护母体和人口质量,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受害者是穷人或残疾人,社会歧视加剧了执行。法律背景是战后人口爆炸和资源短缺,日本政府想控制出生率,同时提升“国民体质”。但这明显侵犯人权,受害者术后往往面临身体和心理创伤,无法生育,生活艰难。 为什么被世人诟病至今?因为这政策本质上是歧视和强制,违背基本人权。优生学本身就有伪科学成分,认为某些人“劣等”需要淘汰,这在国际上早就被批判,尤其二战后纳粹优生曝光后。日本的法子持续到1996年才废除,比很多国家晚得多。 受害者从2010年代开始集体诉讼,要求赔偿和道歉。2019年,政府提供每人320万日元补偿,但很多人觉得不够。2024年7月,日本最高法院判1948年法律违宪,取消时效限制,首相岸田文雄向130名受害者道歉。这事儿暴露了日本战后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至今还有残留影响,比如一些人讨论人口质量时隐隐带点优生影子。
二战前日本人平均身高一米五,战后二三十年平均身高超一米七,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
思绪永恒
2025-09-04 20:14:2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