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杀了关羽,30天后暴毙!是鬼魂索命,还是另有隐情? 今天聊个三国冷知识——杀

五代十国志 2025-09-04 17:43:47

吕蒙杀了关羽,30天后暴毙!是鬼魂索命,还是另有隐情? 今天聊个三国冷知识——杀关羽的吕蒙,30天后就死了。 《三国演义》里说他被关羽鬼魂附体,七窍流血当场毙命;可翻正史才发现,这事儿比小说更离奇。吕蒙到底咋死的?为啥刚立大功就暴毙? 一、吕蒙之死,比“鬼魂索命”更现实 先给没看过《三国志》的老铁划重点:吕蒙确实死在关羽被杀后30天内。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关羽)败走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紧接着就说:“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权为之哀恸。” 翻译成人话就是:关羽被俘后被杀,孙权刚要给吕蒙封赏,吕蒙突然重病,孙权把他接到自己宫殿旁,找了一堆医生抢救,最后还是没救回来,年仅42岁。 那吕蒙到底得啥病?正史没明说,但同期史料给了线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荆州爆发大规模瘟疫。《三国志·吴主传》提到,这一年孙吴将领孙皎、蒋钦也病逝,都是同一时期。《资治通鉴》更直接:“时疫疠大起,士卒多死。” 吕蒙自己早知道自己身体垮了。偷袭荆州前,他对陆逊说:“全据长江,方可偏安。今关羽北伐襄樊,后方空虚,我病虽重,愿率精兵袭之。”(《三国志·陆逊传》注引《江表传》)你看,他早就是带病上阵,偷袭成功后压力更大,加上瘟疫传染,身体彻底扛不住了。 说白了,吕蒙的死是劳累过度+瘟疫+急火攻心的三重打击,和“鬼魂索命”八竿子打不着。 二、为啥非得让吕蒙“暴毙偿命”? 但到了《三国演义》里,剧情直接魔改。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写得那叫一个刺激: 吕蒙在孙权庆功宴上,突然被关羽亡魂附体,指着孙权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生不能啖汝肉,死当追汝魂!”接着“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罗贯中为啥这么写?说白了是为了强化关羽的“武圣”人设。从宋代开始,关羽被官方一步步捧上神坛:北宋封“武安王”,南宋加“壮缪义勇武安王”,明朝直接成了“关圣大帝”。民间更把他当“财神”“保护神”,这种背景下,杀他的人必须“遭天谴”,否则故事说不圆。 但细琢磨,这剧情漏洞百出。正史里吕蒙根本没见过关羽最后一面——关羽败走麦城时,吕蒙坐镇江陵,指挥的是潘璋、朱然等将领。真正擒杀关羽的是潘璋的部将马忠,《三国志·潘璋传》明确写了:“权征荆州,璋与朱然断羽退路,擒羽、子平。”吕蒙顶多是幕后策划,直接凶手另有其人。 再看其他影视改编,比如《新三国》,导演干脆让吕蒙被孙权暗杀——理由是“孙权怕吕蒙功高震主”。这更离谱了:吕蒙是孙权一手提拔的心腹,当年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从“辞以军中多务”到“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夸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师徒”,孙权怎么可能杀他? 说白了,影视剧为了戏剧冲突,把吕蒙变成了“背锅侠”。观众爱看“善恶有报”的爽剧,导演就顺着来,至于史实?不重要。 三、吕蒙之死,到底是“报应”还是“巧合”? 关于吕蒙之死,网上观点分两派: 一派信“因果论”:“吕蒙杀了关羽,关羽是武圣,能不成魔?肯定要索命!”持这观点的多是受《三国演义》影响深的网友,觉得“善恶有报”天经地义。 另一派信“现实论”:“瘟疫+劳累,放现在就是过劳死+感染病,和鬼魂有啥关系?”这类网友更理性,会翻史料、查背景,甚至类比现代疫情:“就像2020年,多少医护人员累倒在第一线?吕蒙那是拼出来的。” 还有吃瓜群众脑洞大开:“吕蒙是不是被孙权毒死的?毕竟夺了荆州,功高震主……”但查《三国志》,孙权对吕蒙的死“为之哀恸”,还亲自为他送葬,毒杀说法没任何依据。 四、为什么我们总爱给历史人物“贴标签”? 吕蒙的遭遇,其实反映了我们对历史的一种“偏见”——总爱用简单的善恶标签,掩盖复杂的人性与时代。 在《三国演义》里,吕蒙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关羽是“忠肝义胆的圣人”;可在正史里,吕蒙是“国士无双”的统帅:他用“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用“示弱麻痹”瓦解关羽,这些战术至今被军校当经典案例;他治理荆州时轻徭薄赋,百姓称善;他临终前把赏赐全分给部下,自己“家无余财”(《三国志·吕蒙传》)。 为什么影视剧要丑化他?因为观众需要“反派”来衬托“英雄”。就像现在网文里,主角越完美,反派越猥琐,才能让人看得过瘾。但历史不是网文,真实的人往往有血有肉:吕蒙既有军事天才,也有政治局限;关羽既有忠义之名,也有刚愎之弊。 毕竟,真实的人性,从来都比“鬼魂索命”更动人。

0 阅读:4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