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二维码技术最早出现在1994年,由日本电装公司工程师腾弘原带领团队研发而成。 当时,他们是为了应对汽车零部件管理中传统条形码存储信息有限、易损坏的问题,才着手设计一种能容纳更多数据、更抗污损的标识方案。 经过两年多努力,团队成功推出了一种能在横向和纵向同时记录信息的矩阵式条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二维码。 与传统一维条形码相比,二维码的信息存储量大幅提升。 它可以容纳多达几千个字符,并且具备良好的容错性能,即使部分区域损坏或遮挡,仍能还原完整信息。 由于这项技术由电装公司开发,公司出于行业推广及技术共享的考虑,并未对其申请专利,而是向公众开放使用。 腾弘原本人也曾表示,他认为二维码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解决方案,未来很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替代。 但是,让腾弘原没有想到的是,二维码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获得了空前广泛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成为连接线下与线上服务的重要工具。 从支付、点餐、交通出行到身份认证、信息查询,二维码已经深度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一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关键角色。 2011年左右,中国工程师徐蔚基于二维码的基础原理,研发出了“采用条形码图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这一重大发明实现了从生成动态码到手机扫码、再到后台识读并完成交易的完整闭环。 这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二维码在商业特别是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 徐蔚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商业潜力,不仅在中国申请了多项专利,还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利布局。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全面接入扫码支付功能,徐蔚所持有的相关专利也通过授权合作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有报道称,他凭借这些专利收益累计达到七八亿元人民币。 这也让他被不少人称作“扫码支付之父”。 回过头看,腾弘原作为二维码技术的奠基者,并没有从这项影响深远的技术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 他始终供职于电装公司,过着技术专家的平静生活。 而徐蔚则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专利策略,成功将二维码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并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积累。 两者之间的对比,折射出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一项基础技术的诞生,往往来自实际需求和持续研发,而它的价值爆发却可能需要结合市场机遇、应用创新和知识产权策略等多重因素。 腾弘原的贡献在于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技术方案,而徐蔚的成功则在于发现了技术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并通过法律和商业手段固化了竞争优势。 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社会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也出现了诸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但它的便捷性与多功能性使其仍在不断扩展应用边界。 而从腾弘原到徐蔚的故事,也提醒人们:技术本身的诞生只是起点,如何用好技术、保护创新、识别商机,往往是决定其最终影响的关键。 正如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那样,真正改变世界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与之配套的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 这也促使更多创新者思考,如何让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于人,创造持久价值。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中国网——你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
尔说娱乐
2025-09-03 09:32: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