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斗中,陈洪远和部队失联,却误打误撞闯入越军阵地,他暗道:“既然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3 00:20:32

1984年,老山战斗中,陈洪远和部队失联,却误打误撞闯入越军阵地,他暗道:“既然已经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陈洪远,1962年生,贵州人。这小伙子参军后,那叫一个优秀,枪法好得没话说,在师里拿过射击冠军,身体素质也是顶呱呱。到了1984年,他已经是边防35207部队四班的班长了。那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进入了老山的收复阶段。我们都知道,老山那地方,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84年4月28日拂晓,我军对老山上的越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反击。陈洪远所在的14军40师118团,担任了主攻任务。他所在的1营,更是承担了最艰巨的穿插敌后任务。什么叫穿插敌后?就是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把他们前后切断。这任务,别提多危险了。 27日夜里,他们就出发了。当时正是拂晓,老山主峰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战士们为了不走散,只能用绳子互相牵着,在密林里摸黑前进。路上还得小心地雷、陷阱,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陈洪远想了个办法,把磷粉涂在战士们钢盔的后面,这样夜里能互相看得到。你听听,这个细节,是不是特别真实?那个年代的战士,没有高科技的夜视仪,凭的就是这份机智和求生欲。 可即便如此,意外还是发生了。我军炮兵轰炸结束后,越军早有准备,对我军的集结区域进行了有预谋的炮击。这些炮弹,装的都是瞬发引信,只要碰到树枝,就会在空中炸开,杀伤范围特别广,根本没法躲。陈洪远反应快,大喊着“往前冲!”,带着战士们冲出了炮火覆盖区。可等他们停下来,浓雾中,他才发现自己和部队打散了。四周只有零星的枪声,再也看不到战友的身影。 那一刻,一个班长,一个党员,在异国他乡的密林里,独自面对未知的危险,心里是什么滋味?是慌乱吗?肯定有。是害怕吗?谁不害怕呢。但这时候,他想起了部队的首长说过的话:“在战场上迷失了方向,仍然要继续作战。枪声就是命令,哪里有枪声就去哪里,哪里有制高点就占领哪里。”他还想到了岩龙,那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人端掉越军重机枪阵地,打死打伤56名敌人的傣族战斗英雄。岩龙都能一个人去战斗,自己难道能畏缩不前吗? 这一念,一闪而过,却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他暗道:“既然已经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战士的血性,一个军人的担当。他决定,继续前进,朝着枪炮声最密集的那个方向,摸了过去。 这次经历,不但没有让他害怕,反而让他冷静了下来,胆子也更大了。他开始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在错综复杂的坑道中穿梭。很快,他又找到一处敌人的休息地,四名越军士兵正弯腰走进来,他抓住机会,一梭子子弹过去,四名敌人全部被击毙。这还不是最精彩的。 在一处坑道拐角,他与一名越军士兵迎头相遇。两人四目相对,都愣住了。这是真正的狭路相逢,没有退路,只有生死。他们几乎同时缩了回去,僵持了片刻。陈洪远率先打破僵局,他掏出手榴弹扔了过去。结果因为距离太近,手榴弹竟然弹了回来!那一瞬间,他脑子一片空白,但身体比意识更快,他弯腰捡起手榴弹,再次扔了出去,这次手榴弹直接在拐角处爆炸,将没有反应时间的敌人炸死了。你看看,这哪是电影桥段,这都是用命拼出来的真实经历。 随着战斗的深入,他越来越镇定。他根据声音,一路摸到了一个暗堡附近。里面传来电报滴滴答答的声音,陈洪远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不是误打误撞,而是直接摸进了越军的一个指挥部。这下,他可不能空手而归了。他扔了两颗手榴弹进去,然后端枪扫射,又击毙了3名敌人。 当他继续往里走,一个更大的山洞里,他发现了一张床和一套军官的衣服。正准备离开,外面传来脚步声。一名越军士兵走了进来,他一枪点射,击毙了对方。但这次,敌人的援兵来了。陈洪远被困在狭小的山洞里,敌人往里扔手榴弹。他急中生智,拿起床上的被子盖住身体,才躲过一劫。 战后,部队专门成立了调查组,按照陈洪远所说的路线,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搜索。结果,所有证据都对得上,他所说的战斗地点,击毙的敌人,找到的指挥部,全部属实。最终,战后统计,陈洪远一个人,歼敌16名,摧毁了一个连指挥所,还击毙了一条军犬。他被授予了“孤胆英雄”的称号,荣立一等功。 因为这次受伤,陈洪远的左眼没能保住,被迫摘除了眼球。但面对战友的关心,他却乐观地说:“以后我瞄准就不用闭左眼了。”你看,这就是军人。他们不抱怨,不矫情,只会把苦难当成勋章,把伤痛当成笑谈。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