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又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那时的北京,政治气氛紧张而敏感,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对体罚的不解,她只是把心里的困惑写下来:为什么学生要因为学习不好就挨打?为什么老师的权威总是高高在上? 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普通又直接,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刺破沉默的尖锐声音,原本只是一个孩子的自我倾诉,却在被老师发现后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不久,她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那是一份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媒体,日记的内容被摘录刊登出来,她的质疑没有再被当成单纯的委屈,而是被冠以“挑战旧教育观念”的意义。 很快黄帅成了“反师道尊严”的代表,电台、报纸、会议都在传播她的名字,她一下子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成了数千万双眼睛注视的对象。 有人赞赏她的勇敢,也有人批评她不懂规矩,她在学校里既被同龄人仰慕,也被孤立,那种复杂的处境让她无所适从。 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代价,她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冲击,父亲因为她的事受到牵连,被开除职务,甚至失去自由,母亲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病倒,家里一下子失去了支柱。 她的妹妹还年幼,就被迫面对家庭的剧变,风暴来得猛烈,超出了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承受能力,黄帅原本只是希望能被理解,却意外成了全国的焦点。 时间向前推移,1979年成为转折的一年,她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用成绩证明了自己依然有能力继续求学,那一年,父亲也得到了平反,家庭终于迎来一些希望。 进入大学后,她选择了低调,把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上,她不像外界期待的那样继续站在舞台中央,而是把自己埋进书本,努力享受来之不易的安静。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研究所工作,从事技术性岗位,那是一份稳定却并不耀眼的工作,她很珍惜,也在那段时间遇到了未来的伴侣,两人因为相似的经历走到了一起,生活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后来,她选择出国深造,前往日本,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异国他乡,她经历了经济拮据,也经历了文化上的不适应。 为了维持学业,她做过兼职,靠自己的力量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她很少向身边的人提起过去的经历,不愿用当年的标签定义自己。 十几年后,她回到北京,再次走进母校的怀抱,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她成为一名编辑,那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每天与书稿、文字打交道,和作者沟通出版细节。 她用认真和细致延续着对知识的热爱,也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安稳的生活。 2006年,她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记录下成长的片段和家庭的故事,书里写到了父母在困境中给予她的鼓励,也写到和妹妹相依为命的岁月,那些文字平实,没有激烈的控诉,更没有渲染当年的荣辱。 她只是把记忆留存,用温和的笔触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对于那位曾经的班主任,她仅仅带过一笔,没有埋怨,也没有刻意回避。 晚年的她,把更多时间留给家庭,陪伴父母、教育孩子、认真做好工作,这些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甚至去探望过当年的老师,两人并肩划船,表情轻松,那一刻,她用行动告诉世人,过去的伤痕已经被时间抚平。 2017年,她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没有媒体的追逐,没有舆论的喧嚣,她选择在安静中告别,她不再是曾经的符号,不是“反潮流小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黄帅的一生,像一条在浪潮中起伏的船,曾被推到浪尖,也被拖入深渊,她用沉默守护了自己,也用坚韧撑起家庭。 她没有改变时代,但在时代的洪流里,她保住了属于自己的灵魂,今天再提起她的名字,人们或许会想起那个曾经敢于发问的小女孩,但更多的,是一个选择平凡并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她的离开没有留下话语,却留下了一种回声,它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命运会被时代裹挟,但最终,她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夺回了定义权。 信源:澎湃新闻——“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小学时写日记卷入政治漩涡
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
如梦菲记
2025-09-02 11:33: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