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金门战役中,我军登岛的9000名将士全军覆没,不是牺牲就是被俘,谁料10个月后,有一个卫生员却从茫茫大海中游了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0月24日的夜晚,福建沿海的海面上星星点点,全是出发去金门的船只,那一夜,近万名解放军官兵登上三百多条大小不一的船,打算渡海拿下金门。 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心里想着尽快把这片海岛收回,那时的士气很高,部队带着坚定的信念起航,可短短几天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极其沉重的结果。 金门的防御早已不是空壳,国民党守军火力充足,而且援兵来的很快,解放军靠临时征来的船只渡海,潮水退下去时,很多船搁浅在沙滩上,成了活靶子。 部队分批上岸,刚站稳脚就被敌人的炮火压制,补给送不上来,通信设备被炸毁,连求援都做不到,战斗很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几天后,部队被分割包围,子弹打光,伤员无法救治,很多人只能选择最后的拼杀,最终九千人不是牺牲就是被俘,几乎没有余地。 这样的败局有很多原因,船只不足,海上作战经验欠缺,情报判断不准确,指挥链被打断,所有问题叠在一起,让原本看似必胜的行动成了惨烈的教训。 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比如对潮汐规律的掌握、对船工的组织、对火力支援的准备,都是从这次失败里换来的。 在这些几乎全军覆没的部队里,有一位年轻的卫生员叫胡清河,他来自山东农村,十几岁就参军,在战场上救护过无数伤员,也立过功,金门战役时他二十岁,是部队里的助理军医。 战斗里他腿部受伤,没有武器,最后和几百名战友一起被俘,他因为懂点医疗,被敌方留下当助手,安排在金门给士兵处理伤口,表面上他是个俘虏,被迫留在岛上,其实心里从未放弃过回大陆的想法。 金门离福建只有几公里,可看似短的距离成了天然屏障,敌军对逃跑的戒备非常严格,能漂浮的木料都被收走,连做饭的柴火都编号登记,要想游回去几乎不可能。 胡清河想了很久,一直没找到办法,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敌军士兵在打篮球,才突然意识到,篮球内部的橡胶胆能充气,足以托住人的身体,这成了他唯一的机会。 篮球数量有限,丢了要追责,他必须极小心,等到轮到自己连管理篮球,他趁换班的时候把球放气,取出胆子,再把外皮撑回去,暂时没人能发现,两个球胆绑在腰间,外面再勒紧,看不出来。 时机的选择同样关键,他早就向当地百姓打听过潮汐的规律,知道农历初五和十五会涨大潮,海水漫到沙滩上更容易脱身。 1950年8月的一天正好赶上大潮,他趁晚饭混乱时溜出营区,跑到海边,把两个球胆系在腰带两头,当作救生圈,轻轻滑入海水。 夜里海风大,海水冰冷,浪头打在身上,他只能咬牙坚持,途中敌军发现动静,枪声在头顶响起,子弹打在水面溅起水花,幸好没有击中他,他紧紧抱着球胆,借着潮水方向,拼命往大陆漂。 体力几乎耗尽,他靠着信念支撑,整整游了十几个小时,天亮时才漂到福建的海滩,那一刻,他已经完全虚脱,倒在沙地上休息了很久,才被巡逻的战士或渔民发现,最终带回。 从出发到回到大陆,正好过去了十个月,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批登陆的部队全军覆没,结果在无数死伤与俘虏之后,竟然有一个人凭借两个篮球胆和对潮水的把握游了回来。 这件事在当时简直让人震惊,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幸运地活下来,更是一段令人动容的意志见证。 可归来并没有立刻带来荣耀,那个年代对被俘十分敏感,哪怕他没有背叛,仍然要接受漫长的审查,还一度被怀疑和排斥。 工作生活也因此受过影响,直到多年后才被彻底平反,相比之下,有些从台湾回来的战俘待遇要好很多,他自己却很淡然,只觉得能娶妻生子已经比牺牲的战友幸运得多。 金门战役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九千名将士几乎没有人回来,很多人长眠在滩头,胡清河的归来,是失败阴影下的一抹亮色。 他用一个看似普通的物件完成了绝境中的漂游,也用信念支撑着自己走完艰难的后半生。 今天再提起他的经历,不只是记住一场战役的教训,更是记住那种在逆境里不放弃方向、始终寻找办法的精神,潮水会有涨落,但只要心里有岸,就能托着人活下去。 信源:逃离金门岛——访大陆金门战斗中唯一的幸存者胡清河——《当代海军》
1949年金门战役中,我军登岛的9000名将士全军覆没,不是牺牲就是被俘,谁料1
如梦菲记
2025-09-02 11:33: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