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哈萨克斯坦姑娘,黑入全球顶级学术平台,盗取数千万篇科研论文,被称为“盗版女王”。 2011年,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年轻女孩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克彦,在她大学宿舍里创建了一个名为Sci-Hub的网站。 这个看似简单的网站犹如投入学术出版界,在随后十余年间席卷全球,累计提供超过8400万篇学术论文的免费下载,彻底撼动了传统学术出版体系的根基。 她也因此被称为"盗版女王"和"学术界的罗宾汉"。 故事要从埃尔巴克彦的大学时代说起。 1988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的她,从小展现出惊人的计算机天赋。 12岁开始编程,16岁时就能巧妙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账号潜入学校内网。 在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期间,她专攻信息安全领域,成长为一名能写代码、能搭建网站的全能型技术人才。 2009年,埃尔巴克彦在撰写本科论文时遭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学生共同的困境。 学校无力支付高昂的论文版权费,学生需要自筹资金获取研究资料。 当她发现连本校教授都需要借助境外账号获取文献时,付费墙背后的知识垄断现象彻底激怒了这位程序员。 随后,她编写了一个脚本程序,利用麻省理工的账号自动登录期刊网站下载所需文献,这才勉强完成了论文。 但当她看到身边同学因为付不起每篇28美元的下载费用而放弃查阅文献时,内心深受触动。 科学研究本应是无国界的共享事业,如今却成了富人的游戏。 更令人咋舌的是学术出版的畸形生态。 学者们需要自付版面费发表论文,发表后版权却归属出版商。 当学者想要参阅自己的研究成果时,竟需要向出版商申请授权。 全球超过一半的论文掌握在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出版巨头手中,他们通过"作者付费发表、读者付费阅读"的双向收费模式,将人类智慧结晶变成了摇钱树。 连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每年都需要支付50万到200万美元的文献订阅费用。 怀着"科学应该属于全人类"的信念,埃尔巴克彦于2011年正式创建Sci-Hub网站。 最初只有13块硬盘和简陋的服务器支撑,编程、维护、网页设计全部由她一人完成。 网站运作机制巧妙而高效,用户输入论文网址,系统会自动使用全球志愿者贡献的学术机构账号登录期刊网站,下载文献后还会进行备份。 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运作模式,使网站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资源库。 学术出版巨头很快注意到这个"不速之客"。 2015年,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向埃尔巴克彦发出警告邮件,随后提起侵权诉讼,索赔1500万美元。 2017年,美国化学学会再次提起诉讼,要求480万美元赔偿并关闭网站。 虽然法庭判决对Sci-Hub不利,但由于服务器设在俄罗斯,美国法院的判决难以执行。 随后,出版商转采取其他手段。 不断封禁Sci-Hub的域名、冻结其捐款渠道。 但埃尔巴克彦早有准备,她手握上千个备用域名,一个被禁立即启用另一个。 当PayPal关闭她的账户后,她开始接受比特币捐赠。 最严峻的挑战发生在2021年,Twitter永久封禁了Sci-Hub的账号,英国网络运营商也按法院要求屏蔽网站访问。 面对重重围剿,Sci-Hub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 2020年底,当网站遭遇严重封锁时,网友们自发从Sci-Hub上下载5000多篇新冠相关论文,发起"免费之战"行动。 最终,迫使出版商开放了3万多篇新冠论文的免费访问权限。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知识应该免费"的理念,欧洲多所大学联合与出版商谈判,要求开放更多文献。 英国、瑞士、瑞典等国都将"完全开放获取"纳入国家计划。 如今,Sci-Hub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心照不宣的"秘密武器"。 尽管埃尔巴克彦本人仍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但她继续改进网站功能,计划开发手机APP,甚至引入AI辅助阅读论文。 而她的终极目标始终未变,让Sci-Hub走向合法化,彻底打破知识的壁垒。 如今Sci-Hub收录的论文数量已突破9000万篇,相当于人类科学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二。 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变革,越来越多研究者主动将成果存入机构知识库,新型同行评审平台采用创意共享许可,大学聘任考核标准也开始弱化期刊影响因子权重。 知识自由的浪潮继续奔涌。 从巴西到印度,从南非到印尼,数十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区域预印本网络。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开放科学成为常态,人们回望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抗争时,会记住那个在哈萨克斯坦宿舍里敲代码的女生。 她用一串串指令,撬开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克彦(学生,黑客)、澎湃新闻——谁在下载盗版论文?穷国富国学者都在用)
武汉大学似乎决定要力保女生了,打算让她修改论文避免给予学术不端的帽子。跟我之前推测的有点类似,如果她
【27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