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

韫晓生 2025-09-01 18:38:21

[太阳]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黑土地主要分布省区新时代军民创新实践:黑土地释放双拥新动能)    它曾是中国人的生命线,用“捏把黑土冒油花”的富饶,喂饱了亿万国人。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今天的“生命共同体”,它不仅贡献了无尽的粮食,更以自己的“伤痕”,教会我们最深刻的生态智慧。   起初,它还叫“北大荒”,是一片沉睡的、人迹罕至的荒原。但我们知道它身价不凡,毕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而独特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给了它漫长寒冷的冬季,也给了它光照充足、温差巨大的短暂夏季。   这一切,简直是为农作物生长量身定做。1947年一声号令,解放军官兵、知识青年们浩浩荡荡地“向荒原进军”。那是一场意志对自然的改造。我们硬生生把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背后是几代人的青春和汗水。产出的粮食不仅喂饱了国人,还走出国门,为国家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骄傲,也给了当地人富足的生活。   但工具被用得太狠,是会坏的。我们向土地的索取,早就超过了它的自然承载力。长期且过度的开垦,让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始“生病”。   黑土层一年比一年薄,肥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为了耕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宝贵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土地沙化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在摇摇欲坠。   黑土地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警告。幸运的是,我们听懂了。“退耕还荒”和“退耕还林”政策,不只是简单的指令,更是我们对过去行为的一种修正,一种对自然的重新尊重。   那些不适合耕种或者肥力严重下降的土地,被重新还给了森林和草原。植树造林、河流整治等一系列修复项目同步展开。我们也开始明白,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走不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未来。   有人担心,退耕会不会影响饭碗?事实给了最好的回答:粮食产量不仅没减,反而稳步增长。秘诀就藏在“科技”两个字里。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如今的北大仓,天上飞着无人机播种,太空中有遥感卫星监测,田里跑的是智能化农业设备。精准、高效、低耗,我们学会了更聪明地与土地合作。   农业模式也彻底变了。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种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搞得有声有色,蔬菜、果园也成了新风景。现代化的畜牧养殖场更是遍地开花,这里已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土地健康了,回报是全方位的。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改善了,整个区域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变强了,这才是真正的“细水长流”。   我们如何定义脚下这片土地的价值?从最初的粮仓,到今天这个既能保障饭碗、又能守护家园的生命共同体。这片黑土地的命运,刻录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每一步,也教会了我们,与自然最好的关系,是成为彼此成就的伙伴。

0 阅读:1

评论列表

天天向上

天天向上

2
2025-09-01 18:59

休养生息!可以把人拉去治荒……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