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美军头子奸笑道:“别急,先耍会儿。”200个大兵正要动手时,通信员突然举起一个木箱,大笑一声:“看!” 朝鲜战争从1950年夏天一直拖到1953年停战,中间多少人命搭进去。志愿军那边,很多人都是刚从国内解放战争转过来的战士,装备不如美军先进,可就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硬是顶住了对方的飞机大炮。潘正光这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他是四川高县人,1930年生,家里穷,解放后没多久就报名参军,1951年正式入伍,分配到志愿军60军181师543团8连。开始时候他当战士,因为人机灵,腿脚快,很快就成了通信员。这活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在枪林弹雨里跑来跑去传命令,情报一耽搁,整个部队都可能出事。他参加过好几场仗,都没出大问题,慢慢积累经验,变得越来越靠谱。 那时候战争进入后期,1953年夏天,志愿军发起反击战役,目标是把美军从一些关键阵地赶走。潘正光所在的部队负责北汉江东岸的883.7高地和大无名高地,这些地方卡着撤退路线,要是丢了,前线弟兄们就麻烦大了。战斗从6月10日打起,志愿军冲锋在前,美军那边有飞机轰炸,炮火覆盖,双方拉锯了三天,志愿军付出不小代价才拿下阵地。拿下后还得守住,美军不甘心,马上组织反扑,先是飞机炸了六个多小时,然后地面部队跟上。8连伤亡挺重,潘正光带着几个战士突围,别人跑出去了,他留下来坚守。阵地安静了点,他一看,全连就剩他一个能动的了。 潘正光这时候没慌,他知道得想办法拖时间等援军。周围弹药剩的不多,他就收集起手头的烟雾弹和手榴弹,拉引线连到一个箱子上,准备等敌人近了再用。他自己身上有伤,腿和胳膊都中弹了,血直流,但他顾不上,抹了把脸躺地上装死。美军小心翼翼摸上来,看到满地尸体,以为阵地收复了,就放松警惕。结果发现潘正光还有气,军官带人围上来,两百来号人准备动手虐待他。潘正光突然翻身起来,举起那个箱子,大喊一声,美军愣住了,以为是啥爆炸玩意,赶紧后退开火打箱子。 箱子被打烂了,里面没炸,美军知道上当,气急败坏冲过来。潘正光趁乱躲进附近一个机枪工事,里面有个重伤的战士叫曹大根,已经动不了了。他捡起机枪,对着外面扫射,还一边喊战友名字,假装指挥很多人战斗。美军搞不清虚实,不敢硬冲,就在那儿僵持。敌人扔炸药包,想炸塌工事,爆炸后土石砸下来,工事半塌,潘正光身上埋了层土,但他没事儿,继续守着。最后他手上就剩一颗手榴弹,揭开盖准备同归于尽。就这样对峙了俩小时,志愿军援军终于赶到,一个连队冲上来,把美军打退,阵地稳住了。 这场仗后,潘正光算下来歼敌160多名,志愿军总部给他记特等功,还发了英雄称号。美军那边,仗打到这份上,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装备好,但士兵士气有时低落,遇到这种顽强抵抗就容易乱阵脚。潘正光这事儿传开后,很多战士学他那股聪明劲儿,在战场上不光靠蛮力,还得动脑子。战争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比谁更能坚持,谁的战术更灵活。志愿军不少人像他这样,从农村出来的普通人,平时没啥文化,但一上战场就爆发出惊人潜力。 潘正光入伍前也就是个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解放后才有翻身机会。他参军后,先在国内训练,然后入朝修机场,修铁路,那活儿累得要命,还得防空袭。1952年8月转到前线,守379高地,又是传命令,又是打仗,慢慢从战士干到班长代理。夏季反击那会儿,他班里人一个个倒下,他接过指挥,扔爆破筒,扔手榴弹,用冲锋枪打游击,换位置迷惑敌人。连指导员想让他下去休息,他还不肯,说阵地得守住。卫生员扔下药箱跑了,他顺手捡起来砸过去,美军还真以为是武器,围着打半天,让他有机会躲起来。 美军士兵很多是征来的年轻人,没多少作战经验,军官有时下狠命令,但下面执行起来乱七八糟。他们有飞机坦克,可志愿军靠地道工事和近战就把优势抵消了。潘正光在工事里喊叫那段,敌人真信了,以为有大部队,拖延时间就成了关键。援军是团参谋长带的,赶到后直接反攻,美军损失惨重,撤退时丢下不少尸体和装备。整个夏季战役,志愿军推进了不少阵地,为后来停战谈判添了筹码。 潘正光受伤挺重,右臂中弹,腿也伤了,两天没吃东西,仗打完还喝了两口酒解饿,才去包扎。战后他转业回了地方,干了些普通工作,但那段经历一辈子忘不了。身上伤疤提醒着他,当年是怎么在绝境里翻盘的。这不光是个人英雄主义,背后是整个志愿军的精神,面对强敌不退缩,用智慧补短板。美军头头们推崇科技武器,可忽略了人的因素,结果在朝鲜吃亏不小。 现在回看这场战争,影响深远啊,朝鲜半岛到现在还分着,停战协定签了70多年,没转成和平条约。志愿军付出巨大牺牲,换来边境安全,也让世界看到新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