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0岁的张秉荣从沈阳变压器厂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为补贴家用,

海边观潮客 2025-08-29 00:29:41

1988 年,50 岁的张秉荣从沈阳变压器厂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为补贴家用,她将自家十三纬路 15 平方米的临街平房收回,带领子女创办 “四季抻面馆”。创业初期仅 5 张桌子,聘请山东师傅制面,以老母鸡熬汤,定价大碗 9 毛、小碗 7 毛,坚持 “洁净卫生、薄利多销” 原则,迅速吸引顾客蹲街捧碗就餐。​ 那时候十三纬路还没那么多商铺,张阿姨家的面馆一开门,老母鸡熬汤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早起上班的工人、放学的学生,都爱往这儿凑,5 张桌子根本不够用,有人干脆端着碗蹲在路边,吸溜吸溜吃得香,汤都要喝得一点不剩。张阿姨和子女从早忙到晚,面要现抻,汤要随时补,连擦桌子的布都要洗得发白,就怕坏了 “洁净卫生” 的规矩 —— 毕竟那年代小馆子容易让人担心卫生问题,张阿姨这股较真劲儿,反而让顾客觉得踏实。​ 不过话说回来,“薄利多销” 看着好,实际做起来也有难处。那时候老母鸡价格要是涨了,一碗面的成本就往上飘,可张阿姨舍不得涨价,还是大碗 9 毛、小碗 7 毛。子女有时候会劝她,说辛苦一天下来,除去食材、师傅工资,赚的钱其实没多少,不如稍微提提价。张阿姨总说,来的都是街坊邻居、普通老百姓,涨价了人家可能就不来了,宁愿自己多累点,也不能让大家觉得吃不起。​ 可时间长了,问题也慢慢显出来。比如山东师傅家里有事要回去,再找一个手艺这么好的师傅不容易,面的口感稍微差点,就有老顾客问 “是不是换师傅了”;还有冬天蹲街吃饭的顾客,手冻得通红,张阿姨看着心疼,想在门口搭个简易棚子,又担心占了人行道,怕给街坊添麻烦。这些事儿都让张阿姨犯难,她这 “老派” 的经营法子,在慢慢变化的市场里,好像越来越难平衡 —— 既要保住口碑,又要让面馆能一直开下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张阿姨的认真和实在,确实让 “四季抻面馆” 火了一阵,不少人专门绕路来吃这口热乎面。可咱们也得想想,靠 “薄利多销” 和个人辛苦撑起来的小馆子,能撑多久呢?要是后续成本一直涨,或者遇到别的突发情况,光靠 “实在” 恐怕不够。毕竟做生意不是只凭心意,还得算清楚账,找到能长久走下去的法子,不然再受欢迎的馆子,也可能慢慢没了踪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