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开国元勋谭震林回乡调研,途经一家国营粮店窗口,只见:“这窗口有一米多高,还很小,群众只能探脚才能接过粮袋。” 一问,售货员答:“开低了不安全。” 谭老怒斥:“怎么就不安全了?” 售货员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只是重复领导交代的 “安全规定”。谭震林二话不说,转身就往粮店办公室走。推开门,正撞见几个干部围在桌前喝茶聊天,墙上贴着 “为人民服务” 的标语,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那标语贴在墙上,字是鲜红的,可干部们聊得热乎,没人抬头看一眼。谭老那会儿肯定压着火呢 —— 群众在窗口踮着脚递粮本,他们在屋里慢悠悠抿茶水,这哪是 “为人民服务”?是把 “规定” 当成了挡箭牌,把群众的难处当看不见。 售货员说 “领导交代的安全规定”,可这规定到底防啥?防群众抢粮?那会儿谁不知道粮食金贵,可老百姓都是按本领粮,犯得着把窗口开成这样折腾人?说白了,这规定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省事儿 —— 窗口开高了,售货员不用弯腰,递粮袋时抬抬手就行,哪管外面的人累不累。 谭老推门进去,那些干部估计吓了一跳,手里的茶杯都得抖一下。他们可能觉得 “规定就是规定”,自己按章办事没毛病,可忘了 “章” 是给谁定的。“为人民服务” 不是贴墙上当装饰的,是得蹲下来看看群众踮脚够窗口时,膝盖酸不酸;问问老人举着粮本时,胳膊沉不沉。 后来听说谭老当场就让他们改窗口,还说了句 “群众递粮袋不用踮脚,这才叫安全”。这话在理 —— 脱离了群众的 “规定”,再严也没用;忘了 “服务” 俩字的干部,坐在办公室里也不踏实。 现在回头看这事儿,不是挑老毛病,是得记着:不管啥时候,别让 “规定” 堵了人心。窗口高低是小事,可它能照出办事的人心里有没有群众。要是光盯着墙上的标语,不看窗口外的人,那再好听的话也落不了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当年,林巧稚忙着坐诊,婉拒开国大典,还让市委书记彭真吃了闭门羹。20年后,彭真成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