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道光帝朱笔一挥,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刑部官员们却对着诏书直挠头,这哪是流放犯人的操作?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骤然打响,英军一路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天津大沽口。 清廷内部趁机兴风作浪,将战事失利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本就优柔寡断的道光在谗言蛊惑下迅速变脸,10 月3 日,一道圣旨将其革职查办。 1841年5 月,广东海防再度告急,英军频频发起挑衅,焦头烂额的道光又想起了林则徐,任命他以四品卿衔赶赴浙江前线协助防务。 正没过多久,广东战事再度出现失利,道光竟然将责任归咎于林则徐 “废弛营务”。 6月28日,一道更为严厉的惩处诏书送达: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这种先贬后用、刚用即弃的操作,让刑部官员们直呼难办,文书往来之间满是难以言说的无奈。 接到流放诏书的林则徐,心中虽有悲愤却更多的是壮志未酬的遗憾。 林则徐默默收拾行装踏上西行之路,可走到扬州时却接到了意外谕旨, 河南祥符段黄河发生决口,命令他暂缓赴疆,改往开封协助治理水患。 这道圣旨让刑部官员们手忙脚乱,刚刚准备好的流放流程不得不紧急调整,转而安排这位 “罪臣” 奔赴抗洪前线。 林则徐接到命令后二话不说,星夜兼程赶赴河南,此时的黄河大堤早已是危如累卵。 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凭借早年治理水患的丰富经验,日夜坚守在堤坝上指挥抢险救灾,亲自参与勘测规划、监督工程进度,多次深入危险地段排查隐患。 在林则徐的统筹调度下,治水工程进展神速,可就在堤坝合龙功成之际,道光却再次变脸,一道冰冷的圣旨传来:“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辛苦治水的功绩未能抵罪,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让刑部官员都不禁摇头叹息,帝王的心思实在是深不可测。 拖着治水劳顿的病体,林则徐继续踏上西行之路。途经西安时,他因 “河上积劳,感受时瘟,顿成疟疾”,不得不卧床养病。 1842年8月 11日,病情稍有缓解的林则徐在两个儿子的护送下再度启程,临行前挥笔写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名句。 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12月10 日,林则徐终于抵达了伊犁惠远城。 尽管边疆气候苦寒、条件艰苦,但林则徐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中。 当时道光正计划裁撤伊犁镇总兵,将其移驻天津。林则徐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同样流放至此的邓廷桢等人反复商议,从巩固边防的战略高度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上奏朝廷,详细阐述保留伊犁总兵的重要性。 最终,道光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改裁西安镇总兵,伊犁的防务得以保全,这也成为林则徐戍边后的首个重要贡献。 在伊犁的日子里,林则徐始终心系当地百姓的生活。他发现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水利设施的短缺,于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兴修水利中。 1844 年3月,布彦泰计划复垦荒芜已久的阿齐乌苏地,林则徐主动请缨主持水利工程。已近六旬的他不顾体弱多病,亲自沿着河道细致勘测丈量,甚至深入到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流域进行考察。 工程中最艰难的龙口段因河水冲刷多处坍塌,林则徐亲自带领锡伯营的军民打桩砌石、构筑堤坝,从 6 月动工历时四个月,耗费十多万工时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10 月,全长 200 多公里的水渠全线贯通,灌溉面积达到15万公顷,当地百姓为感念林则徐的功绩,将这条清代伊犁最大的水利工程亲切地称为 “林公渠”。 布彦泰对林则徐的才干与品格深为敬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盛赞他 “聪明而不浮躁,学问渊博而不泥古,诚实明爽,历练老成”。 道光阅后也认可了林则徐在治水屯田方面的能力,随后下旨命林则徐前往南疆的阿克苏、乌什、和阗等地进行勘测调研,负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招徕农户、核算工费等事务。 这无疑是道光对林则徐能力的一种变相肯定。 1845年1月24日,年迈的林则徐在三儿子的护送下,冒着塞外的严寒踏上了南疆征程。他们沿着天山北路抵达乌鲁木齐,再经吐鲁番转入南路,与办事大臣全庆会合后,在五个月的时间里遍历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库尔勒、托克逊等地,行程超过两万里。 每到一处,林则徐都全力推动水利建设与屯田开发,在吐鲁番发现坎儿井后更是加以改进推广,让一片又一片的荒漠戈壁涌现出勃勃生机的绿洲。 1845年10月28 日,道光帝终于下旨召林则徐回京。 12月4日,正在哈密的林则徐接到了这道谕旨,几日后启程东返,结束了为期三年的戍边生涯。 在新疆的这段岁月里,尽管身处逆境,林则徐始终以国事为重,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事迹至今仍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
1844年,道光帝朱笔一挥,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刑部官员们却对着诏书直挠头
帝王八卦
2025-08-25 04:49: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