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一群索马里恐怖分子闯入中国医疗队驻地,对13名男医护人员进行殴打

菖蒲繁花居 2025-08-22 16:36:57

1991年1月,一群索马里恐怖分子闯入中国医疗队驻地,对13名男医护人员进行殴打,6名女医生和5名工作人员被困在二楼危在旦夕,关键时刻,一位退伍老兵王粤主动请战! 王粤这人,出生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家里条件一般,但从小就透着一股子倔劲儿。1969年,15岁的他就进了空军,干了16年,练就了一身硬本事。战场上的战术、危机下的冷静,这些都成了他的底牌。1985年退役后,他没闲着,转身进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后来又被派到索马里大使馆当秘书。到了那儿,他干得风生水起,还学会了当地话,跟索马里人打交道一点不含糊。1990年,眼看局势越来越乱,他早早开始琢磨应急方案,没想到这准备还真派上了大用场。 1991年1月,索马里内战彻底失控,摩加迪沙成了战场。中国医疗队驻地本来是帮当地人治病的地方,结果被武装分子盯上了。那天,一群人冲进来,见东西就砸,13个男医护人员被打得鼻青脸肿。6个女医生和5个工作人员吓得赶紧跑上二楼,用桌子柜子堵门,能拖一刻是一刻。消息传到大使馆,大家都急了,但谁敢去救?王粤站出来,说了句:“我去。”就这么简单,他收拾东西,一个人上了路。 王粤知道,这趟差事不是闹着玩的。他挑了辆不起眼的车,走小路,躲开那些乱糟糟的大街。一路上,烧焦的车、爆炸声,空气里全是火药味儿,他愣是没慌。到了驻地附近,他把车藏好,步行摸过去,先在墙角蹲了一会儿,确定那些武装分子走了才进楼。上了二楼,他找到被困的人,低声报了身份,大家伙儿赶紧收拾东西跟着他走。撤的时候,他耳朵特别尖,远处有动静就让大家停下,等安全了再继续。回到大使馆,11个人全活下来,大家伙儿都松了一口气。 救完医疗队,王粤喘口气还没坐热乎,就听说400公里外的基斯马尤港还有中国公民等着撤。他二话不说,又主动请缨,去送进港许可证。出发前,他把自己的东西交给同事,交代了后事,知道这一趟可能是九死一生。路上全是交战的地盘,他得跟武装人员磨嘴皮子,有时候还得拿点物资换条路。7个小时的颠簸,他到了基斯马尤,把证件交给了当地官员,保住了救援船靠岸的机会。 许可证送完,王粤本可以撤了,但他听说大使馆被炸了,7个同事还困在里面。他没犹豫,又开车回了摩加迪沙。那一路,枪林弹雨,他全凭老兵的直觉找安全路。到了使馆,同事们躲在加固的房间里,已经把重要文件毁了,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王粤带着他们突围,穿过乱成一团的街道,又开了400公里回到基斯马尤。这次,他跟大家一起上了“永门号”和“鞍山号”,244个中国人都安全撤回了国。 王粤这一连串行动,直接救了几十条命,还保住了撤侨任务的顺利完成。回国后,他得了表彰,但没啥架子,继续干外交活儿,把自己在危机里的经验传给年轻人。他的故事后来被中国新闻网和澎湃新闻写了下来,成了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大家啥叫责任和胆量。这家伙,不是天生的英雄,就是个普通人,但关键时候,他真敢上。 说白了,王粤能干成这些事儿,靠的是两点。第一,他在部队16年,啥阵仗没见过,冷静和果断早刻进骨子里了。第二,他在索马里待了几年,摸透了那儿的路数,知道咋跟人打交道,咋绕开危险。这两样加起来,让他成了那场乱局里最靠谱的人。换别人,未必有这魄力,也未必扛得住这压力。 1991年的索马里撤侨,不光是救人那么简单。它让大家伙儿看到,中国人在海外也不是没人管。王粤这号人,代表了那时候的外交人员,肩上扛着责任,心里装着同胞。那年头,国际局势乱得很,能在这种时候站出来,既是胆识,也是人情味儿。这段历史搁现在看,还是挺让人感慨的。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