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趁着妻子出差,偷偷把一管液体灌入刚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天真的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8-20 18:19:23

1959年,他趁着妻子出差,偷偷把一管液体灌入刚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天真的笑容,他流着泪吻了吻儿子:儿呀,为了亿万孩子的健康,爸爸只能这么做了!爸爸对不起你。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9年的一个深夜,顾方舟颤抖着抱起刚满周岁的儿子。桌上一管透明液体映着冷光,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掰开孩子的嘴,将液体缓缓灌入。 儿子眨着乌亮的眼睛,咂了咂嘴露出笑容。顾方舟的眼泪砸在孩子脸颊上:“儿啊,为了亿万孩子的命,爸爸只能赌这一回……” 妻子出差未归,实验室静得能听见心跳,同事们屏住呼吸,仿佛在见证一场生死审判。 那管液体是刚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从未在婴幼儿身上试验过。一旦失败,轻则瘫痪,重则丧命。 四年前的江苏南通如同人间地狱,医院挤满四肢瘫软的孩子,绝望的母亲跪在医生面前哭喊:“求求你们,让孩子能走路吧!” 脊髓灰质炎像野火般烧向上海、青岛、南宁,家家闭户锁窗,孩子被禁足家中。这种俗称“小儿麻痹症”的恶疾专挑七岁以下儿童下手,病毒钻进脊髓,一夜之间让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终身残废。 31岁的顾方舟刚从苏联学成归国,就被推上抗疫火线。美国虽有疫苗,但三针要价45万美元,普通家庭倾家荡产也打不起。 1958年,顾方舟带队扎进昆明郊外的荒山。眼前只有野草和黄土,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没条件?那就自己造!” 他挽起裤腿挑砖砌墙,九个月硬生生在山沟里建起19栋实验楼。为安定军心,他咬牙把全家户口从北京迁到云南:“疫苗不成,我死也死在这儿!” 技术路线之争更是生死局,苏联专家分成两派:灭活疫苗安全但天价,减毒活疫苗便宜却可能致命。 顾方舟翻烂数据拍板:“中国孩子多、穷,只能走活疫苗这条路!”卫生部最终采纳他的建议,中国防疫史就此转向。 1960年疫苗初成,成人试药首当其冲。顾方舟仰头喝下首批药剂,同事们紧随其后。十天后全员无恙,他却眉头紧锁:“大人有免疫力,孩子呢?” 寻找儿童试药者难如登天,他环视实验室抱起儿子:“小东不到一岁,算我家一个,还有谁愿赌?” 几位初为人父的同事红着眼举手,妻子归家得知真相,搂紧孩子浑身发抖:“这是你亲骨肉啊!”顾方舟哽咽道:“我儿子不吃,凭什么让别人孩子吃?” 当孩子们平安度过观察期,顾方舟又撞上新难题:液体疫苗要冷藏运输,偏远地区根本送不到;味道苦涩,孩子喝一口就吐。有天他见三岁儿子舔糖果纸,突然拍案而起:“做成糖丸行不行?” 团队一头扎进中药制丸技术,把疫苗裹进奶粉和葡萄糖里。1962年,乳白色糖丸研制成功—常温存放五天不失效,保温瓶里就能运进深山。 幼儿园从此排起长队,孩子们咂着嘴讨要“甜豆豆”,谁料这颗糖丸正改写中国命运。 糖丸问世后,中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断崖式下跌。1965年农村普及疫苗,1994年本土病毒彻底绝迹。2000年,74岁的顾方舟代表中国在世卫组织文件上签字,宣告这个曾年残数万儿童的古国终获“无脊灰”认证。 弥留之际,老人喃喃道:“一辈子只做一颗糖丸,值了!”他没能亲眼看到2019年那幕: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妻子替他接过“人民科学家”勋章。 那颗拯救三代中国孩子的糖丸,至今仍在免疫工程中闪耀—2016年新型脊灰疫苗研发时,科学家们依然沿用着他奠基的技术路线。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脊髓灰质炎糖丸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 新华社《顾方舟:一颗糖丸护佑亿万儿童健康》

0 阅读: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