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弹道专家张述祖对陈赓说,有个弹道专家很稀缺,陈说,那就赶紧要过来呀,张却闪烁其辞,陈赓以为又要麻烦周总理,结果张来了一句:“恐怕天王老子也批不了他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2年深冬,哈尔滨的风雪抽打着筹建中的哈军工校舍。陈赓拄着拐杖推开弹道实验室的门,眉头紧锁—苏联教材堆满案头,术语翻译卡壳,弹道实验被迫搁浅。 弹道专家张述祖搓着手欲言又止:“院长,倒是有个人…国内弹道领域他排前三。”陈赓眼睛骤亮:“人在哪儿,立刻调来!”张述祖喉头滚动:“恐怕…天王老子也批不了他。” 这位让张述祖不敢开口的“宝贝”,竟是死刑犯沈毅。留法弹道学博士、原八路军炮兵团参谋长,却在新中国成立后堕落成民航总局贪污犯,挪用旧币数亿元买奢侈品,被“三反”运动揪出判了死刑。 当夜陈赓屋里的灯亮到天明,哈军工刚获毛主席亲批成立,朝鲜战场志愿军因炮弹射程偏差白白牺牲的画面灼烧着他的记忆。 他抓起电话直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董老,刀下留人,沈毅的学问能顶一个炮兵团!”董必武叹息:“案子铁板钉钉,除非中央特批……” 次日陈赓直闯中南海,毛主席听罢沉思良久,递给周总理一支烟:“陈赓要人要到阎王爷门口了。”总理拍板:“让他戴罪立功!”一纸急令飞向监狱:死刑改死缓,押送哈军工监外执行。 当沈毅戴着脚镣走进零下30℃的哈尔滨,陈赓做三件事震惊全院。他亲手卸下对方的镣铐:“从今天起,你的战场是实验室!” 然后把干部暖房腾给教授,自住漏风平房;面对“包庇贪污犯”的举报信,他拍桌怒喝:“他贪的钱,我要他用炮弹精度还回来!” 沈毅蜷在冰窖般的翻译室,为防资料被炉火点燃,灌白酒驱寒彻夜译书。陈赓巡查撞见,沉默着派人连夜加装暖气。 两个月后,15万字《155毫米加农炮外弹道计算手册》出炉,上甘岭老兵痛哭:“早三年有这书,多少兄弟不用死!” 此后的沈毅像换了个人,1955年,他编的教材让哈军工炮弹试射误差缩小一半;1959年,周恩来亲签特赦令,他成新中国首批摘帽“死囚教授”;1960年代,他带出的学生彭先觉、杨琴棣参与设计中国首颗氢弹,按下起爆按钮的正是哈军工八期学员。 而陈赓1961年病逝前留下的话,至今震耳发聩:“人犯错该罚,但本事是国家的!关在牢里的知识,才是真正死了。” 陈赓的“劫法场”不是姑息犯罪,而是给绝境中的才华撕开一道光。沈毅用余生证明:国家需要钢纪整肃队伍,也需要胸襟唤醒迷途的赤子。 当哈军工的炮弹呼啸着捍卫疆土,当罗布泊升起蘑菇云——历史终将铭记,那些在风雪中相信“人可改、才可贵”的孤勇者。 历史的天平上,一边是贪污数亿的镣铐,一边是改写国运的弹道。陈赓的选择告诉我们,法治的钢尺从不弯曲,但民族的智慧懂得:有些锈蚀的刀,磨亮了仍是国之利刃。 信息来源: 文汇报《大将陈赓为什么要“先斩后奏”营救一个钦定的“死囚”?》 哈军工纪念馆《难忘的哈军工|陈赓与哈军工教师》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