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点评秦朝丞相李斯?毛主席曾言:“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8-20 06:12:46

毛主席如何点评秦朝丞相李斯?毛主席曾言:“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   公元前237年,秦国国内掀起了一场驱逐客卿的风波。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建议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企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暇东顾,暂缓对韩国的进攻。此事败露后,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进言,称各国来秦的客卿大多心怀不轨,是为了本国利益来扰乱秦国,秦王嬴政遂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这位来自楚国上蔡的客卿,也在被逐之列。在离开秦国的途中,他怀着对秦国未来的忧虑,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名篇《谏逐客书》。 在这篇文章中,李斯开篇便直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态度坚决地表明逐客之策乃是大错特错。他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多位因重用客卿而使国家走向富强的君主,如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等,“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秦昭王得到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这些客卿皆非秦国人,却为秦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李斯指出,如今秦王却要驱逐客卿,这无疑是“借寇兵而赍盗粮”,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是自损国力、资助敌国的愚蠢之举。他强调,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般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如此深广。国家若想成就大业,也应广纳贤才,不论其出身何处。   毛主席对这篇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正是因为李斯从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层层剖析,逻辑严密,以古为鉴,又着眼当下与未来,将逐客之害阐述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来看,李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与远见卓识,他心系秦国的发展,不愿看到秦国因一时的短视决策而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毛主席还提到:“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在战国时期的思想纷争中,荀子主张“法后王”,即推崇近世之王的治国之道,认为他们的制度与措施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李斯师从荀子,深受其思想熏陶。他辅佐秦始皇,积极践行法家理念,为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立下了赫赫功勋。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李斯始终坚定地站在秦始皇身旁,出谋划策。统一后,他力主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六郡),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进行治理。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诸侯割据的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他建议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有着深远影响。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方便了国家的经济管理与贸易往来。这些举措无一不彰显出李斯作为政治家的果敢与魄力,他全力拥护秦始皇的统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融入到对秦帝国的构建与治理之中。   然而,李斯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其结局也充满了悲剧色彩。秦始皇驾崩后,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参与了沙丘之变,篡改遗诏,扶持胡亥即位。胡亥昏庸无道,在赵高的操控下,秦朝统治日益残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此时的李斯,虽试图进谏挽回局面,但已无力回天,最终被赵高诬陷,遭受五刑,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灭三族。   对于李斯的这一转变,后世多有诟病。从他的一生来看,早年的李斯怀揣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凭借自身才华与努力,在秦国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为秦国的统一与强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晚年,他因贪恋权势,迷失了自我,做出了违背道义与忠诚的选择,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无法自拔,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笔者认为,李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写照。在封建专制的体制下,权力的诱惑与威胁常常使人难以坚守本心。同时,这也警示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高位,都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信念,切不可因一时的私利而忘却初心。   毛主席对李斯的点评,为我们理解李斯提供了独特视角。从《谏逐客书》的智慧,到对秦始皇统一事业的支持,再到其晚年的悲剧,李斯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起伏的史诗。毛主席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李斯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作为与影响,也让我们得以从伟人的观点中,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秦朝丞相。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