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前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赴任,竟被人劫杀,除了美貌的侍妾被夺,再无一人生还,谁也想不到,策划这起灭门惨案的,竟是一个著名天才诗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铎死得不光惨,还很讽刺,一个曾经手握兵权、位列宰相的大唐重臣,最终却在赴任途中,被地方军阀一锅端了,连带三百多口家眷和仆役,一夜之间死绝,地点在河北高鸡泊,时间是公元883年,唐朝还没灭,但已经烂得差不多了。 这场劫杀看起来像是一次普通的土匪袭击,实则背后层层权力纠葛、恩怨交织,堪比乱世宫廷剧,王铎的死不只是一场抢劫那么简单,而是三个体系共同崩溃的结果:朝廷、地方、士人。 王铎出身太原王氏,这个家族在唐代贵族圈里名声响亮,出过一堆宰相,他自己也不差,年轻时中了进士,步步高升,官至中书令,在那个到处打仗、朝政混乱的时代,能爬到这个位置,本身就说明一个人有本事、有背景、也有运气。 当黄巢起义席卷南方、直逼长安时,王铎站了出来,他不是武将出身,却主动请命,愿意出征平叛,唐僖宗听得感动,立即授予他全国平叛总指挥的职位,要知道,宰相出战在唐代极其少见,也极其危险,王铎这一举动,在当时被看作忠诚典范。 不过,忠心没能抵得住现实的泥潭,王铎虽然带兵,但从未真正打出亮眼战绩,驻守江陵一年没打过仗,反倒在黄巢北上时丢了重要据点,朝廷大怒,人们开始质疑他:是不是只会摆谱不会打仗?是不是借平叛之名享受生活?是不是让朝廷的钱打了水漂? 质疑声越来越多,尤其后来黄巢打进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王铎也被免职,可随着反击开始,他又被召回,继续带兵,当时的唐朝已经没什么人可用,王铎虽然战绩平平,但好歹有点号召力,他重新上阵,努力恢复秩序,拉拢藩镇,策动诸将,确实起了一些作用,长安收复后,他本该被奖赏,但局势早已不是讲理的年代。 宦官田令孜手握大权,一手遮天,王铎的功劳反而成了威胁,他被贬为义成节度使,名义上是外放管理地方,实际上是被流放,王铎明白,田令孜是不会让他再翻身了,但他没得选,只能带着家人、仆从、财物上路,前往滑州赴任。 这一趟北上之旅,成了送命之行,王铎为了避开黄巢残部孙儒的劫掠,临时绕道魏博,他写信给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希望能安排兵力护送安全通过,这封信落入了一个人手中——李山甫。 李山甫是个特别的存在,他是诗人,文才出众,早年中过进士,本该仕途光明,但他桀骜不驯,不会逢迎拍马,仕途中屡屡受挫,他认定是王铎当年在吏部评语中写下“性偏难任”几个字,断了他一生前程,从此心中结下死结,恨意难消。 这次王铎求援,李山甫看到机会来了,他知道乐彦祯的儿子贪财好色,便私下透露王铎此行携带巨额财物和美女侍妾,果不其然,乐从训动了心思,联合孙儒部将设下埋伏。 这就是高鸡泊的伏击现场,王铎的车队人多但缺乏战力,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毫无还手之力,三百多人被杀,尸体堆积如山,只有少数年轻侍妾被掳走,王铎积攒一生的荣华,几小时内被洗劫一空。 朝廷收到消息后震动,但没掀起什么风浪,唐僖宗下令调查,却无人真正追责,乐彦祯推说不知情,李山甫销声匿迹,孙儒继续打仗,王铎的死成了一个烂尾案件,被后续的战乱迅速淹没。 这场血案的背后,暴露出唐末的三个病灶,首先是宦官专权,田令孜排除异己,连忠臣都要打压,整个朝廷被他操控得像个玩笑,其次是藩镇割据,地方军阀各自为政,连宰相都敢劫杀,中央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只能眼睁睁看人死,最后是文人失范,李山甫本可名垂青史,却因私怨策划杀人,诗才成了复仇的工具,才情竟化为利刃。 王铎的死不是孤例,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动荡中,权力大不过私欲,声望敌不过仇恨,他不是败在敌人手里,而是被自己人算计致死,他死得很“合理”,因为那时的体制已经彻底失效。 他的死也标志着文人政治的没落,曾经的唐代,是文人最光辉的时代,诗歌与政务并举,才华被尊重,可到了晚唐,诗人变成军阀的幕僚,变成复仇者,变成杀人者,李山甫不是唯一一个走向极端的才子,但他是最彻底的一个。 王铎留下的,不只是几个碑帖书法,而是一串沉重的问题:当制度无法保护忠臣,谁还愿意挺身而出?当文人失去信仰,才华还能点亮什么?当权力成了交易的筹码,正义还有没有位置? 四年后,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唐朝正式灭亡,王铎的死,像是一声丧钟,提前敲响了王朝的末日,他的尸骨早已无人问津,但那场芦苇荡里的劫杀,却始终提醒世人:再强大的帝国,一旦失去了制度的支撑,连最体面的死法都奢侈。 信息来源:《旧唐书·王铎传》;《新唐书·王铎传》
唐末前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赴任,竟被人劫杀,除了美貌的侍妾被夺,再无一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9 21:40: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