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余秋里只身闯匪穴,欲将其改编。余正想说话,对方却突然站起来,对着余站的方向就是一枪。面对挑衅,余却称赞道:“好枪法!” 余秋里1914年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就参加了农民暴动,1931年加入共产党。这个年轻人从赤卫队员一路成长为红军政委,1936年长征路上在云南乌蒙山区作战时失去了左臂,从此成了有名的”独臂将军”。 1939年初,已经担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三支队政委的余秋里率部进入大清河地区,任务是找到当地的五分区部队,一起在这个华北腹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大清河是北平、天津、保定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到了地方一了解情况,余秋里发现这里的水可不浅。当地活跃着好几支自立的武装,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段克全部,有三百多人。段克全这个人来头不小,原来是个和尚,日本鬼子占领后糟蹋了寺庙,还把佛像上的金片都刮走了,气得段克全还俗下山,拉起队伍专门跟日军作对。 段克全会武功,枪法更是了得,加上侠肝义胆,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人马。不过这支队伍说好听点叫抗日武装,说难听点就是土匪,平时除了打日军,也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好在还有底线,只要财不伤命。 余秋里琢磨着,既然段克全本身就抗日,何不争取过来一起干?毕竟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胜算。可问题是,怎么个争取法?段克全这种人最看重的就是实力和胆量,你要是软弱了,人家根本瞧不起你。 想来想去,余秋里决定亲自出马。临行前,他只带了两个警卫员和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交通员,就这么轻装简从地去了段克全的据点。 见面的地点是个普通的农家院子,段克全早就等在那里了。这人长得人高马大,腰间别着两把驳壳枪,一看就不是好惹的角色。余秋里刚一进院子,段克全就上下打量他,眼神里既有好奇,也有几分轻视。 交通员赶紧介绍说,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余政委,带着三个连的八路军老兵来大清河抗日的。段克全听了也不搭话,就那么冷冷地看着余秋里。 气氛有点尴尬,余秋里正想开口说明来意,谁知道段克全突然站起来,动作快得像闪电,手腕一翻就拔出了驳壳枪,对准余秋里身后就是一枪。 “砰!”枪声一响,余秋里身后的树上一只小鸟应声落地。 这下可把两个警卫员吓坏了,赶紧就要拔枪护卫。说实话,这种近距离的挑衅,换了谁都得紧张。可余秋里却纹丝不动,甚至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反而等段克全坐下后,真诚地说了句:“好枪法!” 段克全愣住了。他本来想给这个八路军政委一个下马威,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本事,结果人家不但不怕,还夸他枪法好。这种胸怀和气度,确实让段克全刮目相看。 “见笑了,见笑了。”段克全有些不好意思,刚才那股傲慢劲儿消散了不少。 余秋里趁机说:“我们一到大清河就听说了段和尚抗日的威名,都说你是真心抗日的好汉。既然大家都有共同的敌人,不如携手合作,一起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段克全其实早就听说过第三支队在板家窝打胜仗的事,五百多人把三百多日军打得落荒而逃,这在当地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现在又见识了余秋里的胆量和气度,心里已经开始动摇了。 他提出要到第三支队的驻地实地看看,余秋里当然求之不得。一路上,余秋里详细介绍了八路军的作战方法、纪律作风和各项政策,段克全听得频频点头。 到了板家窝,段克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八路军战士正在训练,队列整齐,动作标准,那种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精神面貌,跟他手下那些散兵游勇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余秋里又带他参观了缴获的日军装备,满屋子的枪支弹药证明这支队伍确实有真本事。就在这时,哨兵跑来报告:日军出动两个中队的兵力,正在包围板家窝。 段克全脸色一变,在大清河地区,还没人敢跟这么多日军硬碰硬。余秋里却很镇定,立即下令各部进入阵地,同时安抚段克全的情绪。 原来余秋里早就料到日军会来报复,提前让战士们加固了工事,挖深了村外的护城河。日军第一轮进攻就被打退了,损失惨重。 余秋里邀请段克全到前沿观战,正好赶上日军发起第二轮冲锋。八路军战士严格按照战术要求,等敌人冲到五十米才开火,轻重武器一齐射击,把日军打得人仰马翻。 看到这精彩的战斗,段克全热血沸腾,竟然主动拔枪冲上前去,凭着精准的枪法连续击毙两名日军,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战斗结束后,段克全主动找到余秋里,正式表示愿意接受改编,加入八路军。很快,他就被任命为游击大队长,他的三百多人马也成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 这次”只身闯匪穴”的传奇经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宽广胸怀。余秋里用自己的胆识和诚意,不仅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冲突,还为抗日队伍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受毛主席亲自委派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毛主席说他”会带兵,会算账,又能做思想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1999年,这位传奇的”独臂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抗战时,余秋里只身闯匪穴,欲将其改编。余正想说话,对方却突然站起来,对着余站的方
熹然说历史
2025-08-16 21:17: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