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忍受了长达57年家暴的老人,却在95岁时将自己积攒的3658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令人肃然起敬!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平一个旗人家庭,自幼便浸润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父亲喜爱吟诵唐诗宋词,母亲温婉贤淑,家中书声琅琅。 幼年的她聪慧好学,对诗词产生了深厚兴趣。她常说:“诗是我灵魂的归宿,是我精神的家园。”这一份热爱,成为她日后面对苦难时不屈的力量源泉。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彼时的叶嘉莹,正值青春年华。她在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求学,师从闻一多、顾随等著名学者。 课堂之上,她常常全神贯注,笔记细密如织。外面的战火、社会的动荡并没有磨灭她的求学热情。相反,在诗词的世界里,她找到一份超越现实的宁静。 现实的困顿很快逼迫她走向谋生之路。大学毕业后,她先在中学教书维持生活。1948年,她随夫婿迁往台湾。 初到台湾,她寄居在狭小的屋舍里,每日为生计奔波。彼时,她已婚,但婚姻并未带来温暖与依靠。 丈夫性格暴躁,生活中长期施以暴力,阴影如枷锁般束缚着她。她不得不在外人面前强颜欢笑,在内心深处默默承受。 为了维持生活,她在台湾多所高校执教,白天讲课,晚上整理讲义。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依然坚持在课堂上吟咏诗词。 她深信,“诗是心灵的栖居”,只有将心交予诗歌,她才能在苦难的现实中寻得一丝喘息。 1950年代末,叶嘉莹应邀赴海外执教,先是加拿大,后又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漂泊海外,她既是异乡的过客,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身边没有亲友依靠,家庭关系依旧冷漠压抑。她常常夜深人静时独自落泪,然而第二天,她仍会以饱满的精神走上讲坛,把唐宋词的精致与美感带给陌生的听众。 在加拿大,她教书之余常常要兼顾家务,甚至要亲自打工补贴家用。丈夫不但没有体恤,反而责难不断。 漫长的家庭暴力,如同无法挣脱的锁链,一直伴随了她半个多世纪。 她曾在回忆中坦言:“我忍受了57年的家暴,从未遇见真正的爱情。”这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而是一个女性在岁月中被反复碾压的生命印记。 正是在这样的磨难中,诗词成为她心灵的避风港。吟咏古诗,讲解词章,是她与苦难对抗的方式。 她坚信:“诗能使人在苦难中仍怀希望,在绝境中仍见光亮。”正是这种信念,让她在人生最黑暗的岁月里,仍能保持一颗澄明的心。 1979年,55岁的叶嘉莹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 从此,她把余生都献给了这片讲坛。她创立了中华古典诗词研究基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课堂上,她常以清丽的嗓音吟诵唐宋佳句,娓娓道来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智慧。 她的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许多学生回忆,叶先生讲课时常常泪湿眼眶,那份真情实感让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她让青年学子懂得:诗词不是书斋里的陈旧符号,而是中华文化的鲜活血脉,是民族精神的滋养源泉。 叶嘉莹一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真正震撼世人的,是她在耄耋之年的义举。 2015年,她将自己在北京、天津的房产出售,所得1857万元悉数捐赠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古典诗词研究。 2019年,她又追加捐赠1711万元,使累计捐赠总额达到3658万元。 这意味着,她几乎将毕生积蓄全部奉献给教育与文化事业。 有人不解,她为何不为自己养老留一份保障?她却平静地说:“我没有爱情,也没有财富的追求,我的一生都献给了诗。 我希望把我的全部,留给诗词和教育。”这一句话,展示了她最真挚的情怀和最无私的胸怀。 巨额捐赠之后,她的生活依旧清贫。日常饮食简单,衣着朴素,从未追求奢华。她常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勉。正是在这种高洁品格中,她赢得了社会最广泛的尊敬。 晚年,她仍坚持讲学,不辞辛劳。即便年过九旬,她仍以微颤的嗓音吟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她而言,这里的“伊”,不是爱情,而是诗。她用一生去注解这句诗的真义。 2024年11月,叶嘉莹在天津安然辞世。南开大学在讣告中沉痛写道:“她是古典文学的传承者,是南开精神的践行者。”
网友脑洞大开[捂脸哭]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