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双赢”的借名买车,实则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一些实施车辆限购政策的城市,“借名买车”这一现象悄然兴起。没购车资格的人借他人之名买车,车辆登记在被借名人名下,实际由借名人使用并承担费用——听起来像是“各取所需”,但背后的风险却让人后背发凉。 真实案例:一场“双赢”的骗局 在郑州,马某因征信问题无法贷款买车,便找同事陈某商量“借名买车”。陈某应允后,以自己名义购买了一辆二手特斯拉,马某支付首付款并每月转账还月供。然而,几个月后,马某发现车不见了——陈某竟擅自将车转卖。马某起诉要求赔偿购车款,陈某却辩称:“你连月供都断了,我卖车是止损!”法院审理后认为,马某违约导致陈某承担贷款风险,陈某卖车是“无奈之举”,但必须返还卖车收益。 在乌鲁木齐,张某因个人原因无法办理贷款,借司机刘某名义买车,双方口头约定张某出资并使用车辆。后来两人因工资纠纷闹上法庭,刘某直接拖走车辆。张某起诉后,法院结合证据认定车辆归张某所有。但判决后,张某仍需面对刘某的纠缠——毕竟,车辆登记在刘某名下,法律上“所有权”始终是个隐患。 法律真相:登记≠所有权,风险却由“名义人”买单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动产物权自交付时生效,车辆所有权归属主要看实际出资人和约定。但现实中,借名买车的纠纷从未停歇: 对借名人:车辆登记在他人名下,一旦被借名人反悔或对外负债,车辆可能被抵押、拍卖,甚至沦为“被执行财产”。 对被借名人:若借名人驾驶车辆发生事故,被借名人可能面临赔偿责任;若借名人断供,自己的征信也会“躺枪”。 更令人咋舌的是,日本也曾因类似纠纷引发社会资源浪费,最终通过立法规范此类行为。可见,借名买车不仅是个人风险,更是社会秩序的“隐形炸弹”。 为何明知风险,仍有人铤而走险? 归根结底,还是“便利”二字作祟。限购政策、贷款门槛、执行限制……现实困境让人急于寻找“捷径”。但捷径的背后,往往是深渊: 短期便利≠长期安全:车辆登记在他人名下,就像把“钥匙”交给陌生人,随时可能被反锁门外。 口头约定≠法律保障:没有书面协议,纠纷时举证艰难,法院判决也难以完全保护自身权益。 写在最后:别让一时便利,毁了一生清白 借名买车,看似“双赢”,实则“双输”。它像一枚定时炸弹,可能在某天突然引爆,吞噬你的财产、信用,甚至人际关系。与其冒险“借名”,不如直面现实,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用车需求。毕竟,法律的底线不容挑战,生活的风险更需谨慎对待。 信息来源: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相关案件报道。
长安深蓝--从期待到绝望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