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当年的网红校长,外号“大炮”的郑强吗?他曾在衡水中学,当着三千多名校长

星球拾光 2025-08-13 10:42:13

大家还记得当年的网红校长,外号“大炮”的郑强吗?他曾在衡水中学,当着三千多名校长,火药味十足:你们学校墙上挂的,都是明星,富豪,记得程开甲,黄旭华吗?你们教育出的孩子,将来爱谁?他骂教育功利,骂崇洋媚外。   2021年的那段日子,郑强办公室的烟缸总是满的。   他在演讲时说“英语水平不用太高,要更专注专业课”被恶意剪辑,传到网上,标题直接改成“郑强:学英语就是浪费时间”。   评论区里,有人翻出他早年留洋的经历,骂他双标,有人说他一年跑近百场演讲是炒作捞钱。   甚至连他走路的姿势,开会时翘腿的习惯,都被拿出来当作“有官腔”的证据。   他那时在浙大当副书记,正忙着给“竺可桢学院”扩招贫困生,还偷偷设了“隐形奖学金”,怕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   可这些事没人提,网上的唾沫星子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有天助手进去送文件,看见他对着窗户发愣,烟灰缸里的烟蒂堆得像座小山,这位平时不碰烟的校长,那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抽完了整整一包。   第二年,一篇《网红学者的泡沫》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他是“抵制学者”,有人说他不过是借着骂教育界博眼球。   他没出来辩解,只是演讲台上的次数少了。   直到2023年,65岁的郑强退休,没有仪式,没人送行,他拎着一箱子书,直接钻进了贵州黔东南的大山里。   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孩子们第一次见他时,都觉得这个老头有点怪。   头发白了大半,穿着双旧解放鞋,裤脚还沾着泥,跟着他们爬两小时山路去学校,喘得像台破旧的风箱,却硬是没掉队。   他在教室旁边搭了顶帐篷,晚上就搬个小板凳,听孩子们讲家里的事。   谁的爸妈在外打工,谁的奶奶常年吃药,谁被家里逼着读完初中就嫁人,他都记在小本子上。   有个叫阿妹的苗族女孩,家里已经收了彩礼,准备让她辍学。   郑强听说时正在吃饭,撂下碗筷就往山里跑。   那天刚下过雨,泥巴路滑得站不住脚,他摔了好几跤,新买的裤子蹭破了洞,膝盖渗出血来也顾不上。   到了阿妹家,他拍着门大喊:“我当年插队比这苦多了!读书不是为了飞多高,是让你有选的权利,想嫁就嫁,不想嫁谁也逼不了你!”   后来阿妹留在了学校,考上了县重点。   郑强在山里待得更久了,他自掏腰包买了500本《数理化通俗演义》,专挑字大图多的,挨个儿送到附近的小学。   给乡村教师做培训时,他写的材料里全是“怎么用搪瓷杯讲物理”“用玉米算数学题”这样的实在法子,字迹一笔一划,像小学生写的作业。   有人说他这是怂了,可谁见过65岁的怂包,每天跟着孩子爬两小时山路?   谁见过不敢较真的人,为了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光脚踩在泥地里往前冲?   他其实没变,只是换了种方式。现在退休了,不用跟政策较劲,能蹲下来手把手教孩子解方程。   在贵州,还有个76岁的刘晓生,在村口摆张桌子教“坝坝英语”,一教就是13年。   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孩子们围着他叽里呱啦读ABC,没人请他,也没人给他发工资,他就天天来。   河北的刘福兴带着一群退休老师办了个留守儿童乐园,寒暑假从不打烊,给孩子辅导作业,陪他们吃饭,过节时一起包饺子。   有人问郑强,当年骂得那么响,现在没人提了,后悔吗?他笑着说,自己从来没想让人记住,只想让孩子们记住“读书能改命”。   在争议里他没退,在沉默中他仍在守。   那些年网上的骂声再凶,他该做的事一件没落下,如今山里的日子再苦,他教过的孩子一个都没少。   他还是那个郑强,只是从聚光灯下的演讲台,走到了最泥泞的课堂里。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ZDX

ZDX

2
2025-08-13 11:02

一无既往永远支持郑强教授。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