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极大,一次能吃7个二两重馒头,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

底层史观吖 2025-08-11 09:24:46

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极大,一次能吃7个二两重馒头,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林中有三得,吃得拉得睡得,这日又对沈醉讲“我是有名的大肚皮”,沈醉不甘示弱的回到“我的分量也不小。”而后两人便开始比饭量。

在战犯管理所的日常中,国民党旧将李仙洲和沈醉因食量比拼引起注意,这件事看似琐碎,却牵扯出两人军旅生涯的起落,谁的胃口更胜一筹,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等待揭晓?

李仙洲出生于1894年山东长清县大马头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后在乡村小学教书,生活简单而稳定。

1924年三十岁时,他经朋友介绍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接受严格军事训练,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从基层军官逐步升迁。

北伐时期,他参与东征和多项战役,积累军功。抗战期间,他在前线指挥部队,与日军交锋多次,到四十年代已成为陆军中将,在山东与李品仙、李延年并称“三李”。

1947年莱芜战役中,他率领第二绥靖区部队数万人与解放军对阵,由于战术失误导致部队被围歼,他本人被俘。 被俘后,他先在医院接受腿伤治疗,那时他的大食量已显露,需特别供应饭食。之后,他被送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那里关押多名国民党高级军官,他开始适应改造生活,坚持用冷水擦身或洗澡,保持身体锻炼。

他总结出“三得”原则,即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这套方法帮助他在环境中维持健康状态。沈醉则是国民党军统局少将局长,1914年生于湖南湘潭,早年投身军统,从事情报和特务活动,手段阴险,曾参与多项秘密行动,导致多人受害。

1949年被俘后,也被关入功德林,与李仙洲分在同一学习小组,两人相处超过一年。1959年,两人因分配饭菜引发食量比较。李仙洲提醒自己食量大,沈醉回应自己同样不小,两人于是展开比试。

那天饭菜是籼米饭配土豆烧牛肉,李仙洲吃下三碗米饭和全份菜,沈醉也吃到相同量,但因厨房食物有限,未分胜负。 后来吃面食时,李仙洲的表现更突出,一次吃掉六七个二两馒头或五六个窝窝头,面条用小脸盆装半盆一口气吃完,肉包子能吃十一二个,超过沈醉四分之一。

沈醉虽自认食量大,但承认在主食上不如李仙洲,尤其窝窝头和馒头方面。功德林中类似大食量者还有多人,如邱行湘用中号脸盆吃面条,黄曙一次吃十三四个糖包或肉包,严一能吃八个油饼加三碗豆浆,王耀武排名更高。

沈醉在这些大胃王中仅排第五,显示出监狱环境中食量成为一种特殊比较方式。比试后,李仙洲继续强调“三得”,认为吃得多、拉得顺、睡得香是健康基础,这源于他长期锻炼和乐观心态。沈醉则在回忆中记录此事,承认李仙洲食量胜出。

两人相处中,李仙洲好胜性格显露,如冬天坚持冷水擦身,沈醉则全年冷水澡,但李仙洲不服时会回忆过去经历。功德林生活虽有限制,但对高级战犯条件相对宽松,每日三餐供应米饭或面食,偶尔有肉菜,这让食量大者如李仙洲能维持状态。

李仙洲被俘前指挥不当导致战役失败,这点在监狱中被王耀武提及,作为莱芜失利原因之一。 沈醉曾询问王耀武败因,王耀武归咎于李仙洲,但李仙洲本人未直接回应此类话题。

1960年,李仙洲获第二批特赦,与沈醉一同释放,返回山东济南,担任政协委员,处理地方事务,生活简朴,直至1988年94岁去世。

李仙洲和沈醉的比食量故事引发思考,你对历史人物的日常轶闻有何看法?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