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谢育才夫妇被捕,在狱中生下一个儿子。为逃出去,夫妻二人将儿子遗弃,越

品古观今呀 2025-08-09 10:54:08

1941年,谢育才夫妇被捕,在狱中生下一个儿子。为逃出去,夫妻二人将儿子遗弃,越窗逃跑。然而,特务头子并未将他们处决,反而将儿子抚养成人......

夜幕低垂,牢房内的铁栅一角,忽然响起宝宝凄厉的啼哭声,惊得狱卒纷纷侧耳,谢育才心头骤然绷紧,命悬一线的情报关乎南方工委的存亡,而眼前的亲骨肉也可能随时丧命,无奈,他只得咬紧牙关,做好了最绝望的打算。

1941年深秋,风声鹤唳的江西大地上,谢育才匆匆进驻吉安,妻子王勖跟随左右,却未曾预料,敌人早已织就阴谋,交通员、通讯员一一落网,叛徒在酷刑下纷纷招供,暴露了谢育才的行踪。

两人还未走出省委旧址,便被特务制服,王勖被粗暴地投入阴冷石室,体内生命随时受威胁,谢育才则遭受连番拷打,敌人试图从他口中撬出中共南方工委的秘密,他却岿然不动,铁一般的意志令所有酷刑都失去了威力。

  牢里一次次审讯未果,特务头子庄祖方和国府高官熊式辉亲自登场,用幻化的甜言蜜语与血腥手段轮番轰炸。

就在这时,狱中传来稚嫩啼哭,那个摇摇欲坠的生命——王勖产下的婴儿,成了他们最恶毒的筹码,庄祖方面露笑意,将孩子抱到谢育才面前:“看,你的血脉多可爱,只要你签下那份认罪书,全家不但能活,还能过‘好日子’。”

谢育才双眸赤红,却无惧威胁,那一刻,他知道,若他拒绝,不仅自己与妻子将葬身狱中,孩子亦难逃一死,重压之下,他们被迫演出“自首”大戏。

谢育才在伪造的投降书上落下一行行如胶似漆的字迹,随即与妻儿被软禁于庄家老宅,两名武装特务昼夜守护,外头防护森严,彷佛生生布下了一张无形的死亡网,但英雄志士岂能就此屈服?

谢育才卧病装瘫,他在枕下与王勖低声商议,每一步都惊心动魄,1942年仲春,逃生良机出现,一个夜晚,看守之一外出换岗,只剩一人疲惫而眠。

夫妻二人知道,若带着不会行走的婴儿一起逃跑,哭声一出便是万劫不复,若必须抛下,则是天人永隔的痛苦抉择,在生命与信仰之间,他们反复拉锯。

最终,为了保护更多同志和组织的安全,为了让预警情报传向广东乃至更遥远的地方,他们含泪,选择将婴儿留给庄家老妇,期盼她恻隐之心能护住孩子一生。

谢育才写下小纸条,请求庄老太太“念及生命可贵,抚养此无辜小生命”,字迹有些颤抖,却字字恳切,深夜,谢育才与王勖趁月色掩护,翻越矮墙,逃入无边暗影。

他们赤脚踏碎荆棘,忍受失子之痛,踏上二十四日的长途跋涉,饥寒交迫中,他们互相搀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将敌人针对江西省委的灭顶之灾与南方工委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危急情报,送到组织手中。

  当他们拖着虚弱身躯抵达南方工委驻地,几近崩溃,却仍坚守着革命者的最后一丝荣耀,虽然主要负责人未能在第一时间启动防御,再度陷入危机,乃至有人如颜福华般在审讯下改变立场,但谢育才夫妇的忠勇却赢得上级的敬重。

那如闪电般划破黑暗的情报,给组织赢得了宝贵的反击窗口,避免了更加惨烈的损失,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谢育才辗转多个岗位,他用生命践行誓言。

新中国成立,他被选为汕头市首任市长,全心投入建设,后又肩负海南农垦局局长,可风雨无阻,可“十年浩劫”卷土重来,往昔的功勋也难护他周全,身背“历史问题”的包袱,他经历了数次被开除、再入党,直到1977年含冤病逝。

三十余年的清白蒙尘,并未湮灭他心中的信念,临终前,他仍一再叮嘱家人:真相终将大白。

  1979年,他被平反,1998年,他1926—1945年的党籍党龄彻底恢复,那个在泰和囚笼中被遗弃的婴儿,在庄家抚养下安然成长,成年后命运的齿轮将他再次引向父母。

团聚的那一刻,谢育才已是满头白发,却依然握着昔日遗书,心头的痛楚与欣慰交织,一段传奇,一个信念:为国捐躯心无悔,忠诚正气永长留。

英雄与童年的离弃、失而复得,见证了信仰的洪钟,敲响在每一个奋勇向前的中国人心中。

 

0 阅读:1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