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志凯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直接把话钉进了很多跨国巨头的CEO心里。十几年前,他们还在PPT里把中国标成“可选市场”;今天,如果PPT里缺了中国,董事会直接让你重写。 这背后是中国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53766 家,同比增长 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1339.1 亿元人民币,规模处历史高位。 更关键的是,这些投资不再局限于低端制造,而是向高技术产业倾斜,2023 年高技术产业引资 4233.4 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 37.3%,创历史新高。 看看苹果公司的例子。2025 财年第三财季,苹果营收为 940.4 亿美元,增长 9.6%,其中 iPhone 业务销量同比增长 13%。而在中国市场,苹果销售额同比增长 4%,达到 153.7 亿美元,时隔两年重回增长。 库克坦言,中国对部分设备提供的补贴帮助了苹果在该地区的发展。这不是个例,美国战略咨询公司贝恩的数据显示,日本、欧洲和美国的 200 家大型跨国公司 2022 年的全球收入中,从中国市场获得的收入占到大约 15%。 美国特斯拉、德国梅赛德斯 — 奔驰和日本资生堂等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达到 22% 至 37%。 再看高科技领域。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 2024 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首次成为其最大市场,销售额达到 101.95 亿欧元,占其全球总营收的约 36.1%。 尽管面临美国不断施压,阿斯麦仍计划于 2025 年在中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 “新的回收与维修中心”。 阿斯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傅恪礼表示,“没有理由不为已出售给中国客户的设备提供服务”。这表明,即使在被美国视为 “敏感” 的高科技领域,中国市场的地位也不可撼动。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5 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有序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等。 消费市场的升级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巨大机遇,2024 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3%,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49.9%。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上半年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 45.6%。个性化体验升级,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现,有力推动了家电、汽车等领域消费增长。 例如,9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长 20.5%,增速创下三年多来的新高;汽车零售额增速 7 个月来首次由负转正,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 53.3%。 相比之下,美国的制裁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尽管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但中国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 阿斯麦预计,2025 年中国大陆市场所占份额预计将大幅下降至 20% 左右,但这主要是因为出口管制的影响,而非中国市场本身的问题。 而且,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年初爆火全球的中国人工智能 DeepSeek 的成功便是有力例证。 在这场博弈中,跨国公司的选择已经很明确:中国市场的大门,才是真正决定未来的王牌。 正如德国企业 2023 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创下新纪录,海湾地区基金 2023 年对华并购和投资价值直线攀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 美国的制裁或许能制造一些短期困难,但无法阻挡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市场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
“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
非常盘点中
2025-08-09 02:37: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