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最多的二句话,那就是: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说这“实事求是”,搁现在跟咱唠家常似的——别整虚的,有啥说啥,咋实在咋来。毛主席那会儿就强调这词儿,跟咱过日子一个理儿:盖房得看地基稳不稳,种地得看土质行不行,过日子更得摸清楚自家锅碗瓢盆底儿朝哪儿。 这些年改开搞市场经济,原来的大锅饭、人民公社那套确实松了劲儿,好多地方的集体地分了,合作社散了。可您发现没?河南有个南街村,河北有个周家庄,愣是没跟着“拆伙”——地没分完,厂子没卖光,至今还守着集体干事业。 就说南街村吧,81年的时候也赶过时髦,把地分给各家,村里的面粉厂、砖厂包给个人。头一年看着挺热闹,第二年就露馅了:地没人好好种,野草长得比庄稼高;厂子倒是赚了点钱,可钱都揣进包工头兜里,村里修个路、建个学校都没钱。老支书王洪斌急眼了,大手一挥:“收回来!咱再试回集体!”就这么着,地重新归集体,厂子又姓“公”,这才慢慢有了现在“人人有活干,家家有保障”的模样。 周家庄更有意思。当年上面要推土地承包,三千多户人家就一家点头,剩下全按红手印写申请:“咱还想跟集体干!”老支书雷金河更绝,直接跟上级立军令状:“要是过一年,咱村粮食产量、集体收入比不过单干的村,我雷金河第一个带头分地!”结果呢?人家周家庄不光没落后,反而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地里庄稼长得齐整,厂子里机器转得欢实,村民看病不用掏钱,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连结婚盖房村里都给补贴。 现在有人要说了:“集体干能有多好?还不是大锅饭养懒汉?”您可别不信,去南街村、周家庄转一圈就明白。村里的地是集体种,大棚里的菜、地里的麦,全是社员一起伺候;厂子是集体管,利润按劳分配,干得多拿得多,偷懒的也没脸混。最实在的是,村里没几个闲人——年轻力壮的去厂里上班,妇女在家门口做手工,老头老太太看大门、打扫卫生,连七十岁的大爷都能领份“退休工资”。 再看外头有些地儿,分田单干后确实有些人富了,可也有不少麻烦:青壮年都跑城里打工,村里剩些老人孩子;地没人种要么撂荒,要么租给大户,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孩子上学得自己掏学费,老人看病得跑县城,生个大病能压垮一户人家。您说这日子,跟南街村、周家庄比起来,哪头更踏实? 有人说这是“计划经济”,可您仔细瞅瞅——南街村的厂子得跟市场接轨,种啥作物、生产啥产品得看行情;周家庄的蔬菜大棚得搞冷链运输,不然鲜菜运不出去要烂在地里。人家可不是死抱着老黄历,而是把集体的劲儿和市场的灵活劲儿揉一块儿用。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家里大事得商量着来(集体决策),买菜卖货得跟着市场走(灵活经营),这不两全其美? 说到底,社会主义不是空口号,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好处。南街村、周家庄的老百姓为啥拥护集体?因为集体让他们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有病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干的活不是给别人做嫁衣,而是给自己攒家当;因为他们明白,“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不是画的大饼,是能攥在手里的热乎馍。 这些年总有人争论“集体好还是单干好”,我看实践最有发言权——南街村、周家庄用四十年的日子证明:集体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只要路子对、人心齐,集体能办大事,集体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像老话儿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再能折腾,也比不过一群人拧成一股绳。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国防部终于亮剑了!关于如何处理赖清德,大陆早就考虑好了台海的棋局似乎已无悬念
【7评论】【21点赞】
用户10xxx30
[点赞]
用户10xxx82
不要那个例当整体。你这是典型的不事实求是
用户18xxx76 回复 08-09 12:23
建议你详细了解一下小岗村,省里派的扶贫干部都被累死了,扶贫干部还被拍成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