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小战士奉命去前线送信,可他刚赶到就发现阵地

历史探险家 2025-08-08 14:32:36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小战士奉命去前线送信,可他刚赶到就发现阵地上全是敌军!他却一点都不慌:这正是歼灭敌人的好机会。

初春的南疆边境弥漫着硝烟味,中越自卫反击战的炮火在群山间回荡。

广西灵川县走出来的年轻战士陈全钢,此时正趴在战壕里检查步枪准星。

这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刚入伍半年多,却已经带着满身伤疤在战场上闯出名头。

陈全钢出生在教师家庭,父母原指望他能安心读书继承衣钵。

可这小子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抱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啃一整天,把保尔·柯察金当成心中偶像。

村里同龄人忙着说亲事的时候,他蹲在晒谷场用木棍比划拼刺动作。

县城放战争电影,他能摸黑走二十里山路赶早场。

高中毕业那年征兵,这个独生子硬是磨破嘴皮说服武装部,还自掏腰包割了发炎的扁桃体,这才穿上绿军装。

前线战事吃紧时,陈全钢所在连队接到紧急任务——必须把作战指令送到失联的815高地。

前两批通讯员都折在封锁线上,连长正发愁,角落里突然蹦出个声音:"让我试试!"

陈全钢裹着渗血的绷带往前凑,他三天前刚被弹片划伤后背,本该在医院养伤的人不知啥时候溜回了阵地。

趁着夜色掩护,陈全钢带着副班长陈聪钻进山林。

两人像山猫似的在弹坑间跳跃,耳朵支棱着听机枪扫射的方位。

穿过三道封锁线时,子弹擦着裤腿打进泥地里,他们愣是借着炮弹炸起的烟尘滚过了开阔地。

天蒙蒙亮摸到815高地脚下,抬眼一瞅心里咯噔——山头工事里晃动的全是敌军钢盔。

换别人这时候该掉头撤退,陈全钢却把牙咬得咯嘣响。

他扯着陈聪猫腰绕到侧翼,正巧撞见几个越南兵在机枪堡里啃干粮。

摸出颗手榴弹在裤腿上蹭开引信,心里默数两秒甩手扔进射击孔。

轰隆一声炸得碎石乱飞,趁着敌人乱作一团,两人分头钻进了灌木丛。

这一分开就是两天两夜,陈全钢像块膏药似的黏在半山腰,饿得啃草根渴了舔露水。

越南兵被这神出鬼没的冷枪打懵了,以为碰上整支侦察分队。

其实就他一个人,专挑落单的敌人敲,放两枪换个地方。

最悬乎那次,五六个追兵端着冲锋枪围上来,他眼都不眨就往三十多米高的陡坡下滚,后背让石头硌得青紫也没吭声。

等到第三天拂晓,这个浑身挂彩的"野人"终于摸回自己阵地。

连长抱着他直哆嗦,指导员抹着眼泪要给他记功。

可陈全钢灌了两口水又要往火线上冲,谁劝都不好使。

四天后陈聪也突围归队,两人还没顾上唠几句,总攻的冲锋号就响了。

最后的战斗发生在三月早春,陈全钢冲在全连最前头,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

谁也没看清那发子弹从哪个方向飞来,等战友们冲上山头时,只看见他握着半截炸断的步枪倒在焦土上。

后来清点战场,光他一个人就撂倒十几个敌军,衣兜里还揣着没寄出的家书。

战后清理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他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写着:"当兵就要当尖刀,死也要往前扑。"

灵川县接到烈士通知书那天,老父亲把勋章别在相框上,母亲摸着照片念叨:"这倔小子,到底活成他书里写的模样了。"

如今在法卡山烈士陵园,总有人在那方刻着"陈全钢"的墓碑前放上朵木棉花。

0 阅读:36
历史探险家

历史探险家

探寻历史文化乐趣,解锁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