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刘志:一个被骂千年的“昏君”,难道真有后世所说的那么不堪吗? 千古名篇

经纬谈娱好的是 2025-08-07 11:18:18

汉桓帝刘志:一个被骂千 年的“昏君”,难道真有后世所说的那么不堪吗? 千古名篇《出师表》里,诸葛亮提及汉桓帝时满是痛惜,几乎将他与汉灵帝并列,视作亡国之君的代表。 可奇怪的是,汉桓帝的谥号是 “桓”—— 在谥法里,这字象征 “开疆拓土、功业卓著”,连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都用它。 一个被后世诟病的皇帝,却顶着如此褒义的谥号? 汉桓帝刘志接手的东汉,早已深陷泥潭吗,自汉明帝、汉章帝后,皇位频频落入幼主手中,皇权旁落,外戚、世家、名士把持朝政,皇帝成了摆设。 十四岁的刘志能登基,不过是梁冀眼中更听话的傀儡,当时梁冀权势熏天,食邑万户,府邸属官比三公还多,各地贡品先经他挑选,百官升降、宫中禁卫全由他掌控,敢反抗者必死。 可这个看似顺从的傀儡,心里从未放弃抗争,他表面对梁冀言听计从,甚至按其意思除掉李固、杜乔等正直大臣,以此麻痹对方,暗地里,他悄悄拉拢心腹,只是起初班底单薄,不敢声张。 转机在公元159年出现,梁皇后病逝,梁冀想认桓帝的贵人邓猛女为义女,继续掌控后宫。这一刻,汉桓帝决心动手。 经唐衡牵线,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四位宦官被秘密召集,六人在密室歃血为盟,定下除梁之计。 当梁冀派亲信刺探时,汉桓帝当即以 “擅闯禁宫” 罪拿下对方,随后派具瑗率千余禁军包围梁府,收缴大将军印信。 梁冀走投无路,自刎而亡,盘踞朝野近二十年的梁氏集团就此覆灭,汉桓帝凭胆识和手腕,从傀儡变成实权君主,完成了东汉皇权的一次惊险自救。 除掉梁冀后,汉桓帝一口气册封单超等五位宦官为侯,史称 “五侯干政”。这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 —— 宦官本是受歧视的群体,却获士人梦寐以求的侯爵。 看似昏聩的决定,实则是他的无奈之举:外戚靠不住,士人多沽名钓誉、结党营私,唯有宦官无家族根基,权势全依附皇权,堪称 “天生的皇权党”。他以为用利益能牢牢掌控这群人。 “五侯” 很快嚣张起来,但汉桓帝对威胁皇权的势力始终警惕。公元 165 年,仅六年时间,他就授意司隶校尉韩演弹劾左悺等人,迅速问罪并罢黜 “五侯”。 可惜这只是治标,汉桓帝虽压制了宦官,却没改变亲信宦官、疏远士人的国策,内政治理愈发乏力,吏治腐败不堪。 更严重的是他一手酿成 “党锢之祸”:一些官员顶着大赦令,处死勾结宦官外戚的罪犯,虽获民间喝彩,却被汉桓帝视为藐视皇权、意图造反。 他下令逮捕这些官员,宦官趁机报复,大批名士被罢官禁锢。这场冲突堵死言路,朝堂贤臣日稀,东汉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 不过,汉桓帝的对外表现却与内政截然不同,足以让 “桓” 字谥号显得不那么心虚。 困扰东汉百年的西羌之乱曾逼近首都,他启用皇甫规、张奂、段颎三位名将(史称 “凉州三明”)。其中段颎主张强硬打击,对羌人作战几乎不留活口,最终让西羌安分了百余年,效果显著。 北方鲜卑、乌桓、匈奴联军来犯,他派张奂出马,兵不血刃令二十万敌军投降;西域反叛,他派兵西征迅速稳住局势;南方蛮族作乱,也被一一平定。 外交上,公元166年,大秦使者首次抵达洛阳,两大帝国正式建立联系,但辉煌战功需巨额军费支撑,一场对羌战争就耗费三百亿钱,国库很快空虚。 汉桓帝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卖官鬻爵,把官位爵位当商品换取军费。 至此,汉桓帝的形象愈发清晰:他有能力、有手腕,确实夺回了权力,算得上东汉中后期的强势君主。 可吊诡的是,他巩固皇权的手段 —— 亲信宦官、打压士人、卖官换钱 —— 恰恰刨松了王朝根基。 他去世后不到二十年,黄巾起义席卷中原,而那场大火的火种,正是从他治下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中燃起的。 这位一生奋力夺权的皇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亲手为自己试图拯救的帝国,挖好了坟墓?答案或许就藏在他那充满矛盾的统治轨迹里。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经纬谈娱好的是

经纬谈娱好的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