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篇 为什么职场中有人忙死,有人闲死? 周五下午五点,市场部的灯亮得像白昼。林薇盯着屏幕上改到第五版的方案,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桌角的咖啡杯空了三个。而斜对面的张姐,正对着镜子补口红,手机里是和朋友约晚餐的消息——她下午三点就把周报发完了,此刻正等着下班。 这种“忙闲不均”的景象,几乎每个职场都在上演。有人像陀螺连轴转,喝水都得小跑;有人却能准时踩点上下班,工位上常飘着茶香味。 最显性的原因,藏在“工作边界”里。林薇刚入职时总被“前辈”推活:“小薇年轻,多分担点”“这个你顺手做了吧,很快的”。她不好意思拒绝,从帮人取快递、订外卖,到接手本不属于她的报表核对,杂事像滚雪球越积越多。而张姐早就划清了红线:“这是XX组的事哦,我插手不合适”“我手头有紧急项目,要不你问问别人?”温和却坚决的拒绝,让额外的活儿落不到她头上。 更深层的差距,在“效率与优先级”的博弈里。技术部的老周总被说“闲”,每天雷打不动午休一小时,下班从不拖到七点后。但他负责的核心模块从没出过岔子——他总在早上列好“三件必做大事”,集中精力解决;次要的会议尽量推掉,能合并的流程绝不重复走。反观同组的小陈,看似从早忙到晚,却总在回复无关消息、整理格式漂亮却没人看的报表上耗时间,遇到难题还爱反复纠结,结果重要项目常卡壳,只能靠加班补救。 还有些“闲”,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性付出”。行政部的刘姐总被调侃“每天就收发文件”,但新人不知道,公司年会的场地是她跑了五家比价砍下来的,领导突发的出差行程是她半小时内订好机票酒店的,连茶水间的咖啡机坏了,也是她联系维修最快。这些事看似琐碎,却需要熟门熟路的经验,她把流程摸透了,自然做得又快又稳,反倒显得“不忙”。 当然,也有少数“闲”是“资源倾斜”的产物。有些部门或岗位本身就事少权轻,加上和领导关系近,分配任务时总能被“照顾”;而核心业务岗天然承担更多压力,资源多责任也重,忙是常态。还有些“闲”是“混出来的”——老员工摸清了考核漏洞,只做表面功夫应付检查,新人却被塞满了实打实的活儿,形成“能者多劳,劳者多错”的怪圈。 但职场的“忙”与“闲”,往往不是非黑即白。有人看似忙,实则在重复低效劳动,用身体的疲惫掩盖思维的懒惰;有人看似闲,却在悄悄积累——可能是研究行业报告,可能是打磨核心技能,等到机会来临时,才能“闲庭信步”地接住。 说到底,职场的节奏从来不由“忙闲”定义,而看你是否在“对的事”上用力。把时间耗在无意义的内耗里,再忙也是原地打转;能找准核心价值,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哪怕节奏慢一点,也是在稳步向前。毕竟,真正的职场竞争力,从来不是“看起来很忙”,而是“做的事足够重要”。为什么职场中有人忙死,有人闲死?
在自家公司上班是什么体验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