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把算力砍掉80%的H20芯片卖给中国,没想到被中国工程师成功破解,结果发现芯片竟暗藏“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后门!
今年七月,英伟达的老板黄仁勋今年第三次来中国,这次他不光参加了链博会,还带来个挺重要的消息。
对着镜头,他挺高兴地说,美国政府已经同意,专门为中国市场做的H20芯片马上就能发货了。
他还说要发布新的RTXPro显卡,这让不少人觉得,中美科技之间那层厚厚的冰好像要开始化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高兴劲儿还没过多久,国内工程师圈子里就炸开了锅。
有消息说,工程师们把这颗H20芯片拆开仔细研究,发现它的底层结构里藏着个设计挺巧妙的远程控制模块。
这可不是一般的后台调试功能,业内不少人都气坏了,说这简直就是个“智能地雷”。
要是这种芯片大量用在关键的信息设备上,它可能一下子就从个计算工具,变成随时能被远程“关掉”的定时炸弹。
这一下,大家对H20的讨论就变了,不再是纠结它的性能怎么样,而是上升到国家算力安全的大事了。
其实这H20芯片打从一开始就带着俩限制。
一个是性能上的,它是在美国出口管制下的“合规产品”,虽然用了先进的Hopper架构,但核心算力被砍得厉害,据说砍了80%,连万亿级别的大模型训练都撑不起来,性能也就比华为的910B好一点,这都是明面上能看出来的限制。
更要命的是另一个,就是那个“远程控制后门”,能“追踪定位”还能“远程关闭”,这可把大家对技术产品的信任感给动摇了。
就像有人说的,这好比你买了个新门锁,结果发现卖锁的人自己兜里还有把万能钥匙,想什么时候进来就什么时候进来。
本来这芯片性能就被削了,现在又发现有这技术陷阱,大家对它的看法彻底变了。
面对这情况,官方和市场的反应挺复杂的,国家网信办马上找了英伟达谈话,让他们把芯片安全的事儿说清楚,还得拿出可靠的证据,态度很明确,可不是说句“我们重视网络安全”就能应付过去的,这是在守住核心技术的安全底线。
但市场这边就有点无奈了,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一直以来都很依赖英伟达的CUDA平台和相关的软件生态,所以就算知道H20性能打了折扣,还有安全风险,不少做大模型的企业还是想买。
这其实也暴露了我们自己的问题,国产的算力平台还没法完全满足市场上的应用需求。
H20这事儿其实就是个提醒,今天是芯片出问题,明天说不定就是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地方。
任何一个环节被人卡住,整个产业链都可能出大问题,被人攥着把柄的感觉,一次就够了。
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得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发善心,好在像寒武纪、海光、比特大陆这些中国企业,都在努力搞自主研发,他们的算力平台也在慢慢从“能用”变得“好用”。
自主创新不是喊口号,而是真的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站稳脚跟。
说到底,在全球技术这个大舞台上,规则就是这么简单又残酷,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被动挨打,只有自己手里有真本事,才能有话语权。
H20这事儿让我们看到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也让我们更清楚自主创新这条路必须走下去。
只是在市场急需和国家安全之间,这平衡可真不好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