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

史海沉钩 2025-08-05 09:46:33

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当范仲淹援军冲破暴雨赶到时,只见城头箭痕如麻,军民相拥而泣。战后,滕子京动用16万贯公使钱抚恤遗孤、祭奠英烈,军中皆呼“青天”。 可谁能想到,这场保家卫国的血战刚落幕,一场关于“钱”的风波就缠上了滕子京。16万贯,在北宋可不是小数目——当时一户中等人家一年生活费不过十几贯,这笔钱够养活一万户人家一年。有人盯着账本跳脚:“公使钱是供官署应酬的,哪能这么花?” 要知道,宋代的公使钱,本就是笔“糊涂账”。地方官用它招待往来官员、打点人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州官把钱花在修建官署园林上,有的用来给京城权贵送礼,账本上写着“公用”,实则中饱私囊也不稀奇。可滕子京偏不按常理出牌,他把刀架在牛脖子上时没想过“规矩”,花这笔钱时更没含糊——城头上倒下的兵卒,多是家里的顶梁柱;城墙下哭嚎的遗孤,手里连块裹尸布都没有。他对着账本拍了桌子:“钱花在活人身上,花在给死人一个体面上,有错?” 泾州的军民心里亮堂着呢。那些天,孤儿们捧着滕子京派人送来的米粮,老人们摸着新做的孝布,念叨的都是“滕大人”。有老兵拄着断矛去府衙外磕头,说:“俺们命是大人换来的,这点钱算啥?”可官场的眼睛,和百姓的眼睛不一样。有人翻出账本里“未注明用途”的几笔支出大做文章,弹劾的奏章一封接一封送进开封。 范仲淹看得明白,他在奏折里替滕子京辩解:“泾州危在旦夕时,若无滕子京杀牛犒军、凝聚人心,城早破了。如今抚恤遗孤,是安民心、固边防,比摆宴席重要百倍!”可辩解挡不住悠悠之口,滕子京还是被调离了泾州。 有意思的是,后来他被贬到岳州,又干了件“不按规矩”的事——重修岳阳楼。有人又说他“劳民伤财”,他却请范仲淹写了那篇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子里,藏着他在泾州城头就想明白的理:当官的钱该往哪花?往能让百姓夜里睡安稳觉的地方花,往能让士兵愿意拼命的地方花,往能让家国站得更稳的地方花。 历史总爱开玩笑。那些当年把公使钱花在应酬上的官员,早被忘得一干二净;而滕子京这笔“花得不合规矩”的16万贯,却和泾州城头的箭痕一起,刻在了民心深处。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9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