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滚出主持界,你根本不配成为一名主持人!”央视女主持人董倩被网友怒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网友对她有这么大的恶意?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0年初,央视主持人董倩对张伯礼院士的一次采访引发轩然大波。 画面中,这位抗疫专家突然哽咽落泪。 董倩追问"为何此刻情绪波动"的场景被截屏传播,瞬间点燃网络舆论。 这位在央视工作25年的资深记者,意外成为全民热议焦点。 "董倩式提问"被贴上"冷血""无情"的标签。 争议背后,是一个新闻人坚守职业本分的艰难跋涉。 董倩的职业轨迹充满意外。 1995年,北大历史系毕业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央视投递简历,意外开启传媒生涯。 最初担任《焦点访谈》国际版编辑时,她意识到纸上谈兵远不如现场历练。 1997年,董倩做出惊人决定:放弃稳定岗位,转任《东方之子》外景记者。 此后七年,她的足迹遍布城乡角落,在矿难现场直面生死,在洪水灾区记录悲欢。 这段经历锻造出独特的采访风格,直指核心、不避锋芒。 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报道成为董倩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当其他媒体聚焦英雄事迹时,她向一位独生子消防员提问:"如果牺牲,父母怎么办?" 年轻战士瞬间泪目的画面引发轩然大波。 网友痛斥她"往伤口撒盐",却忽略了这个问题揭示的深层现实。 当年牺牲消防员平均年龄仅24岁,76%是独生子女。 四年后四川凉山森林火灾,31名消防员殉职。 董倩对幸存者的追问同样犀利:"面对战友遗体是否内疚?" 这些提问虽引发争议,却也推动《消防救援人员心理干预条例》出台。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董倩在武汉驻守95天。 她对张伯礼院士的采访成为舆论风暴眼。 当院士因提及除夕夜临危受命而落泪时,董倩的追问被剪辑成"逼哭抗疫英雄"的短视频。 鲜为人知的是,完整采访中,这段对话后还有20分钟关于中医药抗疫的深度探讨。 该片段单日传播量超2亿次,"董倩滚出主持界"话题阅读量达7.8亿。 面对滔天争议,董倩在自传《懂得》中剖白心迹: "尖锐问题如同手术刀,切开表象才能触及真相。" 这位被同事称为"采访苦行僧"的主持人,每次采访前研读资料超10万字。 2019年凉山火灾报道前,她查阅了我国近十年森林火灾殉职数据。 采访张伯礼前,她啃完《瘟疫论》《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 央视内部流传着一个细节。 有次采访结束,董倩在洗手间痛哭,却对编导说"刚才的问题还得再剪掉两句,太温和了"。 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中,董倩始终坚守调查记者的本色。 她拒绝开设短视频账号,坚持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 2023年河南洪灾报道中,她连续追问当地官员: "预警系统为何失灵?" "避难所物资缺口多少?" 这些提问再引争议,却也推动省级防汛预案修订。 有同行评价: "董倩像新闻界的啄木鸟,专找树里的虫子,难免惹人厌烦。" 回望董倩的职业生涯,恰似一部中国调查报道的变迁史。 从《东方之子》时期的田野调查,到《面对面》的深度对话,她始终在探寻"真"与"善"的平衡点。 当公众谴责她缺乏同情心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 正是那些令人不适的提问,撬动了天津消防员防护装备升级,催生了凉山烈士心理援助基金,推动了抗疫医护保障政策完善。 在这个习惯温情叙事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董倩这样的"真相守门人"。 哪怕她的敲门声,有时沉重得让人心颤。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今日女报——“央视名嘴”到被网友喊话“滚出主持界”:25年零失误的董倩,为什么成不了董卿?)
比武汉大学肖同学还惨!七年前,有个叫周晓璇(网名弦子)的告央视主持人朱军性骚扰,
【106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