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瑞典人痛斥中国,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何以至此? 如果告诉你,一个北欧国家里,每10个人中就有8个对中国抱有明显敌意,你会不会觉得奇怪? 更诡异的是,这种情绪并非源于近年的贸易战或地缘冲突,而是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一位植物学家的笔记。 瑞典,这个以宜家、H&M和“福利天堂”闻名的国家,为何会在民调中成为中国最不受欢迎的欧洲国家之一? 18世纪的瑞典,正值“北欧雄狮”的余晖,而中国还在乾隆盛世,就在那时,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干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他在《自然系统》里把人类按肤色分成四类,亚洲人被他贴上了“病态黄”的标签,用的词是“fuscus”(暗褐),后来改成“luridus”(惨黄),反正没一个好词。 这种偏见像种子一样埋进瑞典社会,尽管两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就建了交,但民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始终没散干净。 2018年,瑞典电视台那档《瑞典新闻》玩了个"绝妙"的创意——用中文标牌恶搞"禁止随地大小便",主持人还得意洋洋地称之为"瑞典式幽默"。 这种操作放在国际外交领域简直堪称行为艺术:想象一下,要是中国电视台用瑞典语标牌恶搞"禁止吃鲱鱼罐头",北欧人的反应恐怕就不是"幽默"能解释的了。 同年斯德哥尔摩某旅店门前,三位中国游客被警察拖行在雪地上的画面引爆网络。 瑞典警方坚称"按程序办事",却始终解释不清为何要把人扔去郊外墓地,这操作堪比把醉酒游客丢进八宝山——说是执法,倒更像行为艺术。 时间快进到2020年,瑞典突然把华为、中兴踢出5G建设名单,它铁了心要当美国的"北欧小跟班",结果爱立信在中国5G招标中突然"水土不服",市场份额像坐过山车般下滑。 这让人不禁想起那个经典比喻:为了给邻居家花园浇水,先把自己房子点着了。 瑞典的对华敌意,本质上是一场“精英煽动+媒体放大”的合谋,政客需要“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媒体靠反华标题赚点击量,而普通民众接收的信息,早被过滤成“中国=威胁”的单一叙事。 2025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双方办了船展、论坛,表面和气,但民调显示负面情绪仍居高不下。 历史偏见+政治操弄+媒体煽动=85%的敌意,这道题真的无解吗?或许,当瑞典人发现“黄祸论”和5G威胁一样不靠谱时,他们会想起林奈的另一句话:“自然从不跳跃”——可人类呢?
支撑瑞典人的福利来源!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卷得厉害!有一个瑞典人讲她的父亲
【1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