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为啥延期上映?根本原因可能并非“画面过于血腥”,而是时机不成熟,有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8-02 12:20:43

电影《731》为啥延期上映?根本原因可能并非“画面过于血腥”,而是时机不成熟,有点像“原子弹最大的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被赋予很多象征意义之后,以至于电影《731》早已超越电影本身,成为了一个叙事符号。 我们之前也聊过电影《731》上映问题,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电影本身,今天简单聊几句电影背后的故事,但愿能发出来。其实,这类影片上映都极其讲究时间窗口。 比如电影《长津湖》原定于2021年8月12日上映。当时,电影《长津湖》在官方微博表示:“第七穿插连现已集合完毕,8月12日,准时出发!向71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但后来却调整至9月30日上映,为啥?除了疫情原因,还因为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同时临近国庆节,可以形成“纪念先烈-庆祝国庆”的连续性,寓意“国庆不忘祭先烈”,强化了影片的社会教育功能。 此外,2021年的中美关系处于高压紧张态势,3月份的阿拉斯加战略对话,美国持续施压中国,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处于尖锐对立状态,关系也处于低谷期。 《长津湖》选择在9月30日上映,既尊重历史,又回应了时代需求,影片也因此获得了远超一般商业电影的社会影响力。 记得2019年,我在给彭老总故里乌石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时,就得出一个结论,抗美援朝系列影视剧将迎来风口期。但这种风口期是动态的,因为博弈本身就是动态的,具有某些不可预测性,但总体走向是白热化的,直到过了某个临界点。 同样,大伙如果注意观察电影《731》的筹拍过程,也会发现一些比较奇特的现象。一是这部电影历经8年筹备,且经历了2023年、2024年及2025年7月31日三次撤档。这里有个问题,《731》为啥筹拍于2017年? 其实,那一年日本频繁释放合作信号,双方互动较为频繁。但日本也出现了右转倾向,标志性事件就是时任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接受采访时以模糊措辞暗示:“台海稳定对日本安全至关重要”。同期,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将“台湾局势”列为“周边威胁”。 2021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公开演讲中明确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 ,竟然恬不知耻地将殖民侵略逻辑包装成安全焦虑,躬身入局。所以,我觉得2017年提出拍摄《731》可能是下的一步闲棋冷子,有备无患。但此话之后,估计就进入了真正的筹拍阶段。 等到2023年就已经杀青了,后面是否放映可能就根据局势而定了。因为《741》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电影,而是一部武器级电影,一颗重磅炸弹。一旦上映,肯定会掀起大风大浪,甚至会导致或预示着一些事情发生根本性转向。 从这点来看,这部电影从立项、拍摄和审核就不是市场逻辑。所以,这次延期之后,网上又开始有人用市场逻辑带节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影片存在“龙标困局”与程序漏洞。说什么国家电影局官网无该片备案信息,未获公映许可证(龙标)导致无法生成影院密钥,属硬性程序缺失。甚至网传影片因“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而受到质疑。 二是资本摇摆与宣发混乱。说什么片方以“全球预映”替代公映宣传,玩弄文字游戏。直到上映前依然处于零预告、零排片、零预售的“三无状态”,暴露了资本既利用民族情绪预热,又规避风险的矛盾。 其实,不备案可以视为民间自发行为,是民心所向,就像《731》这次超300万人标记“想看”,登顶榜首,这就是民意。 长影开创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比如首部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首部木偶片《皇帝梦》等,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影片3600多部,包括《白毛女》《刘三姐》《英雄儿女》等经典作品,奠定了“人民电影”美学范式。 其他联合出品方还有山东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青岛市委宣传部。试问这些部门会不懂电影上映基本流程?试问它们是冲着资本赚钱去的吗?试问它们会“历史虚无主义”吗? 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经得起任何细节推敲的电影,只要时机成熟,报上去就能快速通过,甚至可以特事特办。 从某种意义上说,《731》上映甚至可以当作风向标,是一部可以用来做全民总动员的影片,相当于誓师大会喝壮行酒。喝完这口酒,咱们把“敌军”打回石器时代!

0 阅读:27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鱼记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