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到40年以后为什么很难再坚持了 这个问题教员曾经问过周保中将军,周将军也诉说过其中的艰难和无奈。 东北抗联从九一八事变到40年到前苏联休整,这期间无法想象抗联的英雄们是如何在这种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走过来的! 周保中将军当时攥着拳头说,最难的不是打仗,是连口热饭都吃不上。1938年以后,日军搞“归屯并户”,把山里的村子全拆了,百姓被赶到铁丝网围起来的“集团部落”,进出都要搜身。 那铁丝网不光圈住了百姓,更像一把锁,锁死了抗联的生路。以前进山,老乡会偷偷塞个窝头、揣把盐,现在部落门口的鬼子岗哨比树都密,谁给抗联送东西,全家都得遭殃。有次三营的战士半夜摸进部落想找口吃的,刚接过老乡递的玉米饼,就被巡逻队发现了。老乡为了掩护他们,被刺刀挑死在村口那棵老榆树下,战士们躲在草垛里听着,拳头攥出血也不敢动——出去就是同归于尽,可他们不能死,死了谁还记着这仇? 周保中在日记里写过1939年的冬天。雪下了三天三夜,没到膝盖,部队在山林里转了七天,别说粮食,连能啃的树皮都冻得硬邦邦。有个叫小石头的通信员,才十五岁,冻得嘴唇发紫,把最后半块冻成冰的土豆塞给伤员:“俺壮,扛得住。”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他蜷在树洞里,身子硬得像块冰,手里还攥着没发出去的情报。 不光是饿,连子弹都成了奢侈品。1940年开春,杨靖宇将军带着部队在濛江被围,身边只剩三十多个人。他们用的枪还是“老套筒”,有的连枪栓都锈了,子弹平均每人不到三发。鬼子喊着“投降不杀”,杨将军吼回去:“俺们是中国人,宁死不当亡国奴!”最后他靠在树边牺牲时,鬼子剖开他的肚子,里面只有树皮、草根和没消化的棉絮——他硬是撑了五天五夜,没向敌人要过一口吃的。 日军不光搞“归屯”,还学了更狠的招。他们把山林划成一块一块,派“讨伐队”带着军犬“篦梳式”搜查,见着冒烟的地方就打炮,发现抗联留下的脚印就追到底。有次周保中带着伤员转移,为了不留下痕迹,战士们光脚在雪地里走,脚底板冻裂了,血渗出来,在雪地上拖出一道红印子。到了宿营地,没药,就用雪搓,有人疼得直咬牙,却哼都不哼一声——怕惊动远处的鬼子。 更让人揪心的是人心。时间长了,有些百姓熬不住了,不是不想帮,是真不敢。有个猎户曾偷偷给抗联送过野猪肉,被鬼子发现后,家里的房子被烧了,儿子被抓去当劳工,至今没回来。后来抗联再路过那片林子,猎户躲在屋里,隔着窗户偷偷掉眼泪,就是不敢开门。周保中说,那时候最难受的不是敌人的子弹,是看着百姓想帮又不敢帮的眼神,那比刀子剜心还疼。 1940年秋天,抗联剩下的部队不到两千人,很多人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冬天只能裹着破麻袋片。弹药打光了,就用大刀、木棍拼;粮食吃完了,就煮皮带——可皮带煮了也咬不动。周保中跟教员说这些的时候,眼圈红了:“不是俺们不想打,是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硬撑,怕是连火种都留不下了。” 后来到苏联休整,战士们第一次喝上热粥,好多人端着碗直哭。他们不是哭自己受的苦,是哭那些没能挺过来的兄弟,哭那些为了掩护他们而死的百姓。 想想看,东北抗联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山林里,饿着肚子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拼了十几年,靠的从来不是物资,是一口气——中国人不能被踩在脚下的气。可这口气再硬,也架不住连口热饭、一颗子弹都成了奢望。日军最狠的,不是战场上的枪炮,是他们用“归屯并户”切断了抗联和百姓的联系,让这支队伍成了无源之水。 那么,在那样连生存都成问题的绝境里,支撑抗联战士坚持下去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在今天又该如何被我们读懂和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东北抗联到40年以后为什么很难再坚持了 这个问题教员曾经问过周保中将军,周将军
佳佳怡
2025-07-31 14:37:24
0
阅读:741
用户10xxx93
反正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捣毁靖国神社
征途
抗日英雄靠的是信仰
用户15xxx57
现在中国军队如此强大!何时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