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战争年代,我一枪崩了你们!”1988年,开国少将李中权厉声质问2个工作人员

佳佳怡 2025-07-30 10:34:39

“要在战争年代,我一枪崩了你们!”1988年,开国少将李中权厉声质问2个工作人员。然而,这两人毫不在意,完全没把李中权的话当回事,甚至嬉皮笑脸。 公安动作很快,调出银行流水,查了每一笔捐款的流向,又找捐款人核实情况,没几天就锁定了小王和小张。证据确凿,20万被他们转到私人账户,小王迫于压力认了罪,小张还想狡辩,但流水记录和证人证词摆在面前这事说起来,能戳到李中权将军最痛的地方。 那会儿将军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公安送来的调查报告,指节都捏白了。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搪瓷缸子“哐当”一声跳起来,茶水洒了半桌。“20万!在1988年可不是小数目啊!”他喘着粗气,额角的青筋突突跳,“这钱是干啥的?是给老区建学校的!是让娃娃们能认字的!” 没人比李中权更清楚这钱的分量。他15岁就跟着红军闹革命,老家四川达县的山窝窝里,当年连块像样的黑板都找不着。1933年他当少先队指导员,为了给红军筹粮,挨家挨户敲老乡的门。有个瞎眼婆婆,摸索着从炕洞里掏出半袋红薯干,说“娃啊,这是留着过冬的,你们打仗辛苦,拿切”。那半袋红薯干,他带着队伍吃了三天,每次嚼都觉得嗓子眼发紧。 后来他跟着队伍长征,过草地时,炊事班长把最后一把青稞面分给伤员,自己嚼草根活活饿死。他那会儿就想,等革命胜利了,一定要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让娃们能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念书。1980年代,他听说老区学校还是土坯房,漏雨又透风,立马带头捐了自己积攒的5000块,又四处奔走,发动老战友、老部下一起捐,好不容易凑齐这20万,想着秋天就能开工,没想到…… “他们懂个屁!”将军突然骂了句粗话,眼眶红了,“这钱不是纸!是当年老乡们省下来的口粮,是牺牲的弟兄们用命换来的念想!”他想起1948年打锦州,有个叫春生的通信员,揣着老乡捐的两块银元送情报,路上被炮弹炸断了腿,临死前还把银元紧紧攥在手里,说“别弄丢了,给部队买子弹”。 工作人员来汇报处理结果时,说两人被开除公职,钱也追回来了。将军没说话,只是盯着墙上的老照片看——那是1949年他和战士们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照片里的人大多穿着补丁军装,眼神亮得很。“开除就完了?”他突然问,声音沉得像压了块石头,“在战场上,挪用军饷、克扣粮草,那是要军法处置的!现在和平了,就忘了这些钱是从哪来的?” 其实将军不是脾气暴躁的人。退休后他在干休所种了片菜园,有年轻人来请教革命故事,他总能笑眯眯讲半天。可涉及到这种事,他就像变了个人。有回警卫员劝他“别气坏身子”,他叹口气:“我不是气钱,是气人心。当年咱们能打赢,靠的就是老百姓信咱们,信咱们不会贪他们一分一毫。现在这些人,拿着大家的信任当玩笑,这比打败仗还让人寒心。” 20万最终还是用到了老区学校上,那年冬天,新教室的窗户装上了玻璃,孩子们在里面读书,声音脆生生的。将军去看过一回,站在教室外听了半天,临走时对校长说:“钱要花在明处,每一分都得让老百姓看见。咱们不能让信任咱们的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为什么一把年纪的将军会为20万动这么大肝火?或许答案就藏在他常说的那句话里:“和平年代的干净,比战争年代的胜利更难守。”当年扛枪打仗,是为了让日子变好;如今守住每一分捐款的清白,是为了让那份“信得过”的念想,能一代代传下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3

评论列表

经文纬武

经文纬武

2025-07-30 11:27

向革命老前辈致敬!

猜你喜欢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