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忙一场!以色列战机突袭大马士革,叙利亚和谈彻底崩盘

闲话江山 2025-07-28 17:01:49

几天前,随着以色列F-35战斗机轰鸣着飞越大马士革,局势的某些转变看似触手可及。美国特使汤姆·巴拉克,凭借其在土耳其担任大使以及在叙利亚事务中担任特使的双重身份,正竭尽全力推动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外交任务——促使叙利亚与以色列展开通过秘密渠道的谈判。这一进程,原本寄托了许多希望,但以色列的空袭行动却彻底破坏了美国在叙利亚打造一个统一、稳定局面的计划。

叙利亚临时总统阿赫迈德·沙拉——这位曾经的伊斯兰武装分子,如今已经转型为政治家——暗示,他愿意与以色列签署一项不攻击协议。以色列外长吉迪恩·萨尔也公开表示,欢迎叙利亚加入“中东和平与正常化的行列”。这一消息一度令局势看起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至7月12日,有消息泄露称,沙拉与叙利亚外交部长阿萨德·沙伊班尼,已在阿塞拜疆与以色列官员进行了直接会晤,谈判进展顺利。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亲自会见沙拉,并且在努力争取诺贝尔和平奖的过程中,开始逐步放宽对叙利亚的制裁,寄希望于该国的复兴以及与地区的整合。

美国的目标,显然是要巩固一个稳定且统一的叙利亚,并避免任何可能的分裂。巴拉克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他肩负着消除潜在裂痕的重任。目前,最具争议的任务之一便是将库尔德主导的叙利亚民主力量(SDF),即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战斗中的重要地面盟友,纳入正在组建的叙利亚国民军。巴拉克本月早些时候在大马士革的紧张会谈中,直接向SDF指挥官马兹卢姆·阿卜迪传达了美国立场:只有“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才能实现国家统一。

巴拉克明确反对库尔德人关于联邦制或自治军事结构的要求,认为这些主张不可行且有破坏性,并指出:“我们从各个国家学到的经验是,联邦制是不适用的。”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是美国避免叙利亚分裂、实现地区和平、推动与以色列正常化关系的战略核心。

然而,7月11日,叙利亚德鲁兹人聚集区的苏韦达地区爆发暴力冲突,为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提供了一个破坏这一进程的绝佳机会。当时,叙利亚政府介入恢复秩序,然而,在这场冲突中,叙利亚政府似乎误判了局势,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美国和以色列的默许,才决定部署部队。尽管叙利亚政府提前通知以色列其军事行动,并明确表示此举并非针对以色列的南部边境,然而以色列却视其为升级的信号,迅速作出反应。

以色列国防部长以色列·卡茨将其对叙利亚坦克的毁灭性空袭及随后的对大马士革本身的空袭,形容为一种道德义务,旨在保护德鲁兹少数民族——这一群体在以色列境内拥有大量成员,其中许多人活跃于以色列军队。内塔尼亚胡在对叙利亚军队总司令部总部的空袭次日表示:“叙利亚政权向大马士革南部派遣部队,开始屠杀德鲁兹人。”

然而,事实上,德鲁兹社区的大多数成员并不愿接受这种外来干预。叙利亚德鲁兹社区的三位精神领袖中的两位,哈穆德·汉纳维谢赫与优素福·贾尔布赫谢赫,坚守他们的叙利亚身份,并要求叙利亚政府提供保护,而不是依赖外部势力。谢赫贾尔布甚至在苏韦达的冲突后,向以色列发出明确的信息:“任何针对叙利亚国家的攻击,就是对我们的攻击。我们是叙利亚的一部分。”

尽管以色列宣称其空袭是为了保护德鲁兹人,但该行为引发了广泛反对。唯独谢赫·希克马特·阿尔·希贾里,公开支持以色列的干预,称叙利亚政府为“恐怖犯罪团伙”,但这一观点在德鲁兹社区内并未得到普遍认同。

实际上,最近以色列的一些行动已经证明,以色列无法单方面成为德鲁兹社区在叙利亚安全问题上的唯一担保人。就在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国防部和总统宫殿的数日后,一名以色列官员不情愿地承认,大马士革是唯一能够稳定叙利亚局势的力量。这名官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鉴于当前局势不稳定,我们将允许叙利亚内部安全部队在未来48小时内有限进入苏韦达地区。”

美国政府对此反应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美国官员透露,他们明确要求以色列暂停空袭,并冷静处理事态,鼓励以色列与大马士革展开直接对话,而非诉诸武力。美国国务卿马科·鲁比奥公开表示,以色列的空袭破坏了美国关于“建立和平与稳定的叙利亚”的计划,且削弱了美国为支持沙拉政府所投入的努力。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也明确声明:“美国不支持最近发生的以色列空袭。”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特使巴拉克在公开场合进一步表态,明确支持叙利亚政府,并强调,叙利亚政府在尽最大努力实现国家的多元化统一,而以色列的空袭无疑在这种努力中起到了阻碍作用。

以色列的空袭行动揭示了其与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的根本矛盾。正如内塔尼亚胡过去坚定反对美伊外交,并为以色列的单方面空袭制造条件一样,现在以色列又在不断破坏美叙之间的和解进程。以色列不仅公开推动叙利亚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同时却在背后不断攻击叙利亚政府军。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美国深感困扰,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力图推动叙利亚复兴和地区一体化的关键时刻。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