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挺讽刺的。当年是西方用鸦片让中国社会崩溃,今天倒好,风水轮流转,轮到美国死磕上了芬太尼。历史这玩意儿真有意思,该遭的劫难谁都躲不过。 信源:观察者网——提起芬太尼,特朗普又改口:中国帮了大忙 美国街头那些恍惚的身影,不是电影里的丧尸,而是被芬太尼——一种比海洛因强50倍的物质——抽走了灵魂的活生生的人。 而这幅景象,其实早已在中国上演。从19世纪的鸦片到21世纪的芬太尼,两场在不同国度上演的毒品浩劫,背后实则是一场权力开道的悲剧。 回溯19世纪,大英帝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将鸦片作为“商品”倾销中国。为此,英国动用军舰,用炮火强行打开中国市场。 而美国商人,如罗素公司,也趁火打劫,就连罗斯福家族这样的名门,都在中国人的痛苦上分了一杯羹,积累了带血的财富。 历史来到21世纪,相似的剧本换了主角。 上世纪90年代,以普渡制药为首的巨头,将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包装成“安全无害”的神器,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对医生的回扣,在美国催生出一种“止痛文化”。 医生们大量开出处方,在“合法”的外衣下,点燃了一场全国性的成瘾大火,也为日后芬太尼的泛滥,提前培育了数以千万计的潜在“客户”。 可怕的是,芬太尼拥有双重身份。在医院,它是麻醉剂;在街头,它却是致命毒品。这种模糊性为它披上了完美的伪装,常常被掺入其他毒品,让使用者在不知情中踏入地狱。 它价格低廉、效果强劲、易于藏匿,迅速在黑市称霸。受害者也早已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大学生、白领、产后妈妈……任何曾接触过阿片类止痛药的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然而,再厉害的毒药,也需要治理的失灵才能酿成大祸。 起初,监管机构对制药公司的贪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会山超过90%的议员收过药企的政治献金,监管高官卸任后无缝入职药企,所谓的“监管”早已被资本绑架。 当危机爆发,政府收紧处方药管制,又天真地将早已成瘾的人群,从相对可控的医疗环境推向了更危险的黑市。 时至今日,即使芬太尼已成灾,美国仍因资本利益的阻挠,未能永久性地将其整类列管。两党还在为“谁该负责”而互相扯皮。 这与中国铁腕禁毒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的国家。2019年,中国宣布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自整类列管以来,中国未再收到美方查获来自中国芬太尼类物质案件的通报。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管控,并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墨西哥,开展了紧密合作。 然而,美国却多次将责任推卸给中国。2025年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贩运法案”之前,再度提及中国,声称中国是芬太尼问题的主要来源。 特朗普还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不当言论,试图将芬太尼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中国。2025年7月,特朗普在白宫公开举起一张14岁少年的遗照,这个孩子因吸食过量芬太尼而不幸去世。 特朗普站在孩子母亲旁边,指责中国是芬太尼的主要来源,并声称“我相信中国会执行死刑的”。 芬太尼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美国正视自身问题,加强国内药品监管,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国家。 但无论是被鸦片掏空的晚清,还是被芬太尼席卷的美国,都付出了毁灭性的代价。 当年的中国,数百万“瘾君子”形容枯槁,家庭破碎,社会中坚力量沦为“东亚病夫”,国库空虚,军队战斗力瓦解。 今天的美国,芬太尼成为18至45岁人群的头号杀手,每年数万人“过量死亡”,无数家庭破碎,社区衰败,甚至出现一出生就承受戒断之苦的新生儿。 将两场危机并置,不是为了看一出历史的讽刺剧,而是为了看清一个名叫“成瘾”的恶魔,如何在不同时代,利用人性贪婪,钻开治理的裂缝。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却总以新的方式敲响警钟。
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无处不在,不是一天能形成的,美国媒体功不可没,历史上美国“毒舌”
【5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