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郭德纲问朱时茂:“你和丛珊太般配了,怎么没谈个恋爱?”朱时茂坦言:“我俩感情特好,一天能打10个电话。”紧接着,朱时茂一句话,把郭德纲惊得嘴巴直哆嗦。
青海牧区零下二十度气温里,临时搭建的摄影棚里棚内呵气成霜。
19岁的丛珊,裹着剧组发的臃肿棉袄,冻得通红的双手笨拙地抓住一根光滑的扁担,试图挑起两筐沉重的道具沙土。
她踉跄后退,重重摔倒在地。
棚外,饰演“许灵均”的朱时茂刚拍完一场雪地戏,走进来正看到这一幕。
他快步上前,伸出那双大手,稳稳扶住她的胳膊:“摔哪了?能动不?”
他避开周围工作人员或关切或探究的目光,将她半扶半抱到一旁。
这一刻,无关风月,只有两个在冰天雪地里为同一部戏拼命的人,最朴素的相濡以沫。
1981年,谢晋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青海广袤而荒凉的牧场,拍摄改编自张贤亮小说的《牧马人》。
剧组驻扎在简易帐篷和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条件极其艰苦。
饰演男主角许灵均的朱时茂,时年三十七岁,已是经验丰富的演员,他需要演绎一个被放逐到牧场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压抑与坚韧。
而饰演女主角李秀芝的丛珊,年仅十九岁,是中央戏剧学院大一新生,被谢晋慧眼识珠选中。
她像一张白纸,带着未经世事的青涩与纯净,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她要演绎一个在苦难中顽强生长、质朴坚韧的农村姑娘。
现实与角色的巨大反差,让丛珊在拍摄初期举步维艰。
一次拍摄挑水戏,她反复NG,导演谢晋紧锁的眉头和周围无声的注视,像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她。
她强忍着泪水,再次尝试,却再次失败,最终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摔倒。
那一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就在这时,朱时茂伸出了援手。
他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出于一种前辈对后辈自然而然的关照。
他看到了丛珊的困境,也看到了她眼中那份不服输的倔强。
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像兄长一样,在拍摄间隙,手把手教她挑担的技巧:“肩膀要沉,腰杆要直,步子要稳,扁担不是靠蛮力扛,得借它的劲儿。”
他脱下自己的手套,套在她冻得通红的手上,在她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时,默默递上自己灌满热水的军用水壶。
他引导她观察牧场里真正的牧羊女,看她们如何麻利地干活,如何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羊羔,如何在风沙中眯起眼睛望向远方。
朱时茂的指导,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信心的重建。
在他的帮助下,丛珊渐渐卸下包袱,开始真正走进李秀芝的世界。
片场休息时,两人经常一起坐在草垛上,裹着军大衣,捧着热水缸,讨论角色的内心戏。
朱时茂谈许灵均的隐忍与救赎,丛珊聊李秀芝的纯真与力量。
寒风呼啸中,两颗为艺术燃烧的心靠得很近,相互取暖,相互照亮。
这份在极端环境下建立起的默契与信任,纯粹得如同牧场上空的蓝天,不掺杂一丝杂质。
剧组人员看在眼里,私下难免有些善意的猜测和玩笑,但两人心无旁骛。
《牧马人》上映后,轰动全国。
许灵均与李秀芝之间那份在苦难中生长、纯净如牧区清泉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
朱时茂的深沉内敛与丛珊的清澈坚韧,如同天作之合。
银幕上的深情凝望和患难与共,让观众们深信不疑他们就是现实中的一对。
这份“荧幕情侣”的形象深入人心,伴随了他们几十年。
2010年代,一档热门访谈节目的演播厅。
主持人郭德纲,抛出了那个萦绕在无数观众心头多年的问题:“老茂,当年你跟丛珊老师,戏里那么般配,戏外感情又那么好,听说一天能打十个电话?就没想着发展发展?”
朱时茂哈哈大笑,坦然承认:“感情那是真好!联系是挺勤的,一天十个电话?那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是无话不谈。”
郭德纲眼睛一亮,准备捕捉更劲爆的“内幕”。
然而,朱时茂话锋一转,补充道:“不过啊,再往下发展可就危险喽!”
郭德纲明显一愣,准备好的调侃卡在喉咙里,现场气氛也微妙地凝固了一瞬。
危险?是感情的失控?还是世俗的压力?
朱时茂没有解释,只是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这份“危险”的边界感,恰恰是他们情谊历久弥新的秘诀。
拍完《牧马人》,丛珊选择远赴法国深造,在异国他乡经历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的孤独岁月。
大洋彼岸,朱时茂的电话和书信,成了她最温暖的慰藉。
他从不越界,只以兄长的身份,分享国内的趣闻,鼓励她坚持学业,在她迷茫时给予中肯的建议。
一句“回来带你去看西北的月亮”,胜过千言万语的情话。
丛珊学成归国,经历人生起伏,朱时茂始终是那个可以信赖的“老茂哥”。
他们各自组建家庭,在各自的领域耕耘,鲜少在公众场合刻意合体,但那份默契从未消失。
主持人又旧事重提,调侃他们的“荧幕情缘”。
丛珊落落大方,微笑着说:“我和老茂啊,就像亲兄妹,谁也离不开谁。”
两人没有亲昵的举动,没有煽情的表白,只有相视一笑的坦然和并肩而立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