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临别时,毛主席引用屈原的

历史界段子手 2025-07-27 10:13:22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临别时,毛主席引用屈原的诗句为他送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是尼赫鲁惟一一次访华见到毛主席。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中国进行了他唯一一次访问。这不仅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冷战时期国际舞台上的一出好戏。那时候,世界被美苏两大阵营分割,新中国和刚独立的印度都想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次访问,就成了两国领导人的一次试探和交锋。 20世纪50年代初,冷战正打得火热,美国和苏联忙着拉帮结派。印度1947年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尼赫鲁想搞“不结盟运动”,既不靠美国,也不傍苏联,争取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中国这边,新中国刚成立五年,急需打破西方的封锁,扩大朋友圈。中印两国,一个是南亚大国,一个是东亚新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尼赫鲁来中国的目的挺明确,两国都是老牌文明古国,文化上有点亲戚关系。尼赫鲁想借着这层联系,把中印关系搞得更近乎些。亚洲和非洲一大堆国家正闹独立,尼赫鲁想和中国聊聊怎么帮这些“穷兄弟”。尼赫鲁是“不结盟运动”的头号推销员,他希望中国能点头支持,别跟着苏联跑太远。 中国这边呢,也乐意见到尼赫鲁。毛泽东知道,印度要是站在中国这边,对抗西方的压力会小不少。所以,这次访问对双方来说,都是个机会。 1954年10月19日,尼赫鲁一下飞机,就被中国政府整了个盛大欢迎。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亲自接见了他。会面气氛挺热乎,毛主席聊起了中印两国被帝国主义欺负的历史,说咱们东方人得抱团,不能老让人家骑在头上。尼赫鲁听着直点头,还提到佛教怎么从印度传到中国,说两国老早就该多走动。

这次访问,尼赫鲁不光在北京待着,还跑去上海、南京、广州转了一圈,看了看中国的工厂、学校和建设项目。他对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挺感兴趣,觉得这玩意儿能给国际关系定个新规矩。双方聊得投机,表面上看,中印关系像是铁了心要好下去。 10月26日,尼赫鲁要回国了。毛泽东亲自送到勤政殿门口,临别时说了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句诗出自屈原的《九歌·少司命》,意思是离别让人难过,但认识新朋友又挺开心。 毛主席选这句诗送行,可不是随便念的。他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跟尼赫鲁个人处得不错,舍不得他走;二是对中印关系寄予厚望,希望两国像新朋友一样,未来能多合作。这诗用得既文雅又接地气,挺符合毛主席的风格。

尼赫鲁这次访华,短期内确实让中印关系热乎了一阵。1954年6月,两国刚签了关于西藏和印度的通商协定,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进文件,成了国际关系的新标杆。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又确认了这原则,感觉像是给中印友谊上了个保险。 可这保险没管多久。到了1962年,边境冲突直接爆发,中国打赢了,但主动撤军,退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这仗虽然赢了,中印关系却彻底凉了。尼赫鲁在国内被骂得狗血淋头,国际上也灰头土脸,身体垮了,1964年就去世了。 1962年的边境冲突,把中印关系砸了个大窟窿。之后十几年,两国基本不怎么搭理对方。直到1976年,才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慢慢缓和下来。到了21世纪,中印都成了经济大国,关系又有点回暖的迹象。2018年,莫迪访华,跟中国领导人聊了不少,算是给未来开了个口子。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历史界段子手

历史界段子手

拥抱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