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人生中的至暗时刻”1960年,记者斯诺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在两人交谈甚欢时

南风意史册 2025-07-24 16:04:23

“主席人生中的至暗时刻”1960年,记者斯诺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在两人交谈甚欢时,斯诺好奇地向毛主席问道: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没想到毛主席的答案出乎预料。 “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毛主席回答道。 1935年,红一方面军来到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街道旁张贴的横幅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横幅上写着: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 此时的红一方面军因为湘江战役和反围剿,人员已从最开始的八万骤减至一万,并且红一和红四一直保持着联系。就算红四的领导人张国焘不知道红一方面军的具体人数,但是也应该了解到红一这一路的艰难险阻,不可能还有这么多人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张国焘是故意夸大其词,心中酝酿着别的打算,这反常的现象让毛主席警觉起来。 接下来的张国焘的行为,证明了毛主席的警觉是对的。在党中央领导人和张国焘见面时,张国焘拥兵自傲的态度就展现的一览无余,博古评价到张国焘“俨然一副客人对待主人的姿态”。 毛主席为了摸清张国焘的真实想法,于是便用张国焘搞的“西北联邦政府”来考验一下他。毛主席如同开玩笑般的向张国焘问“是打算和谁联?”,张国焘也说笑着回答道“当然是和你们联”。 两人的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说笑,可多少真实想法都是用“玩笑话”的方式说出来的,之后张国焘在红军应该是北上还是南下的战略问题上,将他的獠牙彻底显露出来。 党中央主张北上,开辟陕北根据地,而张国焘主张南下川康(四川、西康)建立根据地。 张国焘认为川康地区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物产丰富,红四方面军此前在川陕根据地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巩固根据地,日后再往成都方向发展。 党中央则认为陕北有着更好的条件,敌人薄弱,可以保存现有势力,农民人口众多,也可以发展实力,并且靠近抗日前线,可以输出革命,争取政治主动。 在两河口会议中,党中央的多数都表示支持北上,张国焘见此也只好表面同意。可会后张国焘却开始阳奉阴违,迟迟不肯北上,甚至向中央提出要“统一指挥”,这其实就是要向党中央夺权。 此时红军的危机还没有解除,为了顾全大局,争取红四方面军北上,党中央做了很多让步,周总理将红军总政委的职位让给了张国焘。在后来的沙窝会议中,党中央又增补了几名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进入政治局。 不过张国焘依旧不满足,已在暗中酝酿分裂。1935年9月,张国焘拒绝北上,率左路军南下,并在电报上表示:南下,彻底展开党内斗争。 这封电报的内容无异于表示要和党中央彻底决裂,毛主席只能单独带队北上。此时的毛主席一边要面对敌人的追击,一边要面对党的分裂,并且稍有不慎随时会变成内战。而他的手中只有一万人,张国焘的手里则有八万人。 内忧外患,敌强我弱,内战边缘,前途未卜,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压垮一个人,但是毛主席选择了正确的那条路。抵达陕北后,毛主席听闻刘志丹同志在此已经建立的一个根据地,真可谓绝处逢生。 1936年,南下的张国焘遭到国民党重军围剿,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只能和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张国焘所选道路的失败也让他人心尽失,在朱老总的施压下,会师的红军继续北上,最终在甘肃和红一方面军会师。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历史学家刘统:张国焘带给了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人民网|《周恩来同意把总政委之职让给张国焘》 环球网|《同张国焘斗争 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355

猜你喜欢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