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场,从来不是乌克兰一家的事,而是一场多国“代理人混战”
先说结论:“国际雇佣兵军团”这回事儿,从开战那天起就在乌军体系里扎根了,俄罗斯这次是明确地把这张牌翻到了桌面上。
俄方数据背后的“旧账”与“新账”
根据俄联邦侦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的说法,已经确认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3500多名雇佣兵参与了乌军行动,而且不含糊地点了名:美国、英国、加拿大、格鲁吉亚等国家都有人掺和。
说实话,这种“联合国式参战阵容”并不新鲜。早在2022年战争初期,乌克兰就高调宣布成立所谓“国际军团”,一度宣称招募了上万人报名作战——虽然真实能上战场的到底有多少,没人说得清,但战场上尸袋的国籍标签,从来没少过。
俄罗斯这回等于是把这些“零星散落”的证据拼成了一个完整拼图,目的也很明确: 各国政府嘴上说不参与战事,结果自己国家的退役兵、特种兵、雇佣兵一水儿全到了前线,这不是“代理人战争”,是什么?
“雇佣兵”三个字,其实就是个外交豁免盾牌
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一直有一个“洗地逻辑”——这些外国人在乌克兰作战,是“自愿”的,是“以个人身份”参战的,政府不负责。
但这逻辑有点像你把狗放出来咬人,事后说:“不是我咬的,是我家狗咬的。”
现实是: 很多雇佣兵来自正规军体系,退役没多久就“被组织”送上了乌克兰战场; 他们在战场上用的装备,有相当一部分是西方军援包里的精锐武器,不是淘宝买来的; 作战指挥链条里,有些雇佣兵甚至是“教官角色”——教乌军打仗,甚至参与规划作战方案。
更别说还有那批打着“人道救援”旗号、实则搞情报、搞战术定位的“志愿组织”成员。
这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这是外包战争、虚伪参战的系统工程。
被击毙的外国人,只是冰山一角
俄国防部早前曾发布过一些击毙外籍雇佣兵的数据。比如2023年下半年: 来自波兰的雇佣兵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一度被称为“乌军第二国籍军”; 英国、美国、格鲁吉亚的人员也频繁出现在前线,甚至还有人被活捉后出现在俄军公布的视频里。
而俄罗斯这次公布的数据量级为3500人,很可能只是确认身份的那部分,真正“踏上过战场”的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字。
乌克兰为何离不开这些雇佣兵?
一句话:缺人、缺经验、缺专业战术系统。
别看乌克兰在国际上拿到的军援不少,但乌军体系很多时候更像个“拼装军队”,武器五花八门,编制打散重组,部队轮换频繁,能长期作战的老兵越来越少。
这时候,雇佣兵就成了“缝补布”的工具: 有西方作战经验; 能熟练操作西方装备; 还能担任中层军官、训练教官,起到支撑前线的作用。
但问题也来了:雇佣兵不为国家,只为利益。很多人一看战场吃紧、形势逆转,拔腿就跑,搞得乌军上下极度不信任。
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21世纪最大规模的“混合战争样本”,从正面战场到信息舆论,从军援物资到雇佣兵参战,西方该暴露的,几乎都暴露了。
谁真参与、谁假中立,不用谁再拆穿,前线的炮声已经把答案敲得够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