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收买的1.9万名间谍的资料被泄露,现在英方急疯了,不是担心其国家安全,也不是担心间谍被报复,而是害怕:他们在中国收买的间谍也被泄露!
2022年2月,英国特种部队总部发生了一起看似低级却引发全球情报震荡的事件。
一名员工不小心把一个叫“150人名单”的数据库发给了外面的人。
但这个数据库其实不只是150人,而是包含了3.3万份机密文件,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1.9万名阿富汗线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这些信息的流出,不仅让英国情报机构陷入混乱,更让英方担忧的是,这些资料里是否还藏着在中国境内活动的间谍名单。
这起事件的起因非常简单,原本只是一封普通的邮件,里面附带了一个附件,但附件里的内容却足以摧毁整个英国在海外的情报网络。
泄露的信息中,不仅有阿富汗线人的名字、家庭关系、藏身地点,甚至连他们撤离的路线都写得一清二楚。
更严重的是,这批数据还包含了100多名MI6特工的身份信息,这些人曾以“担保人”身份签署过撤离文件。
还有SAS成员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基本上等于“被全球通缉”。
但英国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直到一名申请英国签证被拒的阿富汗前线人员,在社交平台上公开了10个英国线人的真实信息,才让这场持续一年半的泄密风波浮出水面。
英国政府随后迅速启动了名为“Rubific行动”的全球撤离计划,花了70亿英镑,紧急撤走了2.5万人。
其中包括高风险线人、他们的直系亲属以及部分英国情报人员。
同时,英国国防部还申请了一项极为少见的“超级禁令”,禁止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
18个月内,英国主流媒体对此保持沉默,直到最近才被允许公开。
但补救永远赶不上泄密的速度。
塔利班很快通过黑市渠道拿到了部分数据,并开始“逐个清理”。
有的线人搬家9次还是被找到,有的家庭连续收到死亡威胁邮件。
生死之间,只差一张表格。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意外,那就太低估英国情报系统的漏洞了。
类似的事情,早在2010年就发生过。
当时,MI6前员工丹尼尔·霍夫顿因为不满工资,试图将426名现役英国特工名单卖给荷兰情报部门,要价90万英镑。
结果呢?
他只被判了12个月,实际只坐了不到半年。
这种几乎没有威慑力的处理方式,埋下了系统崩溃的隐患。
最近,一位65岁的英国公民霍华德·菲利普斯,向一个伪装成俄罗斯间谍的英国卧底兜售前国防大臣格兰特·沙普斯的个人信息。
包括家庭住址、电话、私人飞机的位置,甚至承诺“包办”酒店预订和手机购买等后勤服务。
这一切的动机,只是为了“赚快钱”。
如今的英国情报体系,表面上还是“五眼联盟”的核心,实际上却在资金和人力上全面缩水。
当钱都发不出时,忠诚就变得不值钱。
而间谍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被自己人遗忘。
在英国政府内部,有个微妙的细节:他们最怕的,并不是这些资料被塔利班用来报复,而是这些资料被中国拿到。
为什么?
因为中国近年来的反间谍体系,已经不只是“抓人”那么简单了。
多个省级国安数据库已经接入了人脸识别系统、跨境资金追踪系统、通信行为分析系统。
一旦英国间谍的信息被获取,哪怕只是部分,中国就能通过系统比对,精准锁定潜伏者。
而且中国从2023年起修订的《反间谍法》明确规定:主动投案并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于处罚。
这意味着,一旦信息外泄,英国在中国的线人网络很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这次泄密事件,不只是技术失误,更像是给“情报大国”敲了一记重锤。
从阿富汗,到伦敦,再到北京,英国这张全球布局的情报网,正在一环一环地断裂。
曾经靠着高薪和技术招募的间谍,现在面对的是资金不足、身份暴露、后路断绝的现实。
2025年7月,英国新任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议会承认了泄密事件的严重性,却把责任推给了“上一届政府”。
目前军方正在内部调查,但对于是否有人员因此丧生、是否包括中国境内的线人,官方一直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