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时,袭人多大,宝玉又多大? 《红楼梦》主角团的年龄看似颠倒成迷,实际上并不难找到主线轨迹,只要能分清作者的真话和假话,不要陷入他“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圈套里就好说了。 那么如何才能分清作者的真话和假话呢?那就是要找准参照人物来梳理年龄系统,谁是真正靠谱的参照人物呢?有三位正面角色:甄英莲、贾宝玉、林黛玉,这三位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三位主角,也是全书的灵魂人物。 抓住几个核心人物当尺子,去量其他角色的年龄。甄英莲(香菱)打头出场,她三岁被拐是个硬时间点。宝玉和黛玉紧随其后,一个衔玉而生自带光环,一个父母双亡进贾府惹人怜,他俩的互动几乎贯穿全书。至于薛蟠,嘿,这位呆霸王虽然是个混不吝,但没他抢香菱、打死冯渊,后续故事还真就缺了那个关键的引子,薛家进京、宝钗登场都跟他脱不了干系。 用他们当参照,听起来是个梳理年龄乱麻的好法子。但说句实在话,就算拿着这几 把尺子,量出来的结果可能还是让你晕头转向。为啥?曹雪芹太狡猾了,“假作真时真亦假”不是说着玩的,他老人家在时间线上玩障眼法简直出神入化。 咱就拿宝玉举个例子。冷子兴跟贾雨村聊天,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那时候黛玉父亲林如海还在扬州做官呢。可等到黛玉丧母进贾府,书上写她才六岁,宝玉比她还大一岁,顶天七岁。这看着还算对得上。但诡异的是,后面元春省亲,那排场大得吓人,宝玉题诗露脸,一派少年公子模样,按时间推算,省亲前大观园都建了好一阵子,宝玉怎么也得十几岁了吧?可你再翻翻书里细节描写,他有时还跟小孩似的赖在贾母怀里撒娇,言行举止忽大忽小,活像个年龄不固定的橡皮人。 黛玉也是,进府时六岁的小姑娘,没多久就能跟宝玉共读《西厢》,那情思缠绵的劲儿,怎么看也不像六七岁孩子的心智。更别提薛蟠了,他出场就是为抢香菱打死人,香菱被拐时三岁,薛蟠当时多大?书里没明说,但肯定是个能主事的少年了。可过了好些年,薛蟠娶了夏金桂,夏金桂撒泼时还骂香菱“是十几年的陈人”,算算香菱此时也不过十五六,薛蟠能老到哪里去?但书里对他的描写,总感觉时间在他身上流得比别人慢半拍似的。 问题出在哪?我觉得吧,曹公压根就没想写一本严丝合缝的“人物年龄流水账”。他笔下的时间,是为情节、为人物、为那股子“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氛围服务的。他需要宝玉黛玉在懵懂时就有超越年龄的灵性碰撞,那就让他们小小年纪便通晓情愫;他需要元春省亲展现烈火烹油后的盛极而衰,那宝玉就必须是个能题诗作对的少年郎,管他之前设定是几岁呢。薛蟠的年龄模糊,可能也是为了让他一直保持那种莽撞、未开化的“呆”气,好推动那些荒唐又关键的情节。 说作者在时间上“造假”,不如说他是在“艺术变形”。他把真实的时间线打散了,揉皱了,像调颜料一样,根据需要涂抹在故事的画布上。我们非要用现实的逻辑尺子去卡死每个人物的每一岁,可能反而中了“假作真时”的圈套,忽略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那些青春的美好、成长的阵痛、家族的腐朽、命运的无常。时间在《红楼》里不是刻度,是流动的诗意,是营造梦幻感的烟雾。用甄、贾、林、薛当参照,能理出个大概骨架,但别指望能复原出一个毫厘不差的“科学模型”。曹公的心思,深着呢,他就是要让这梦似真似幻,让你猜,让你琢磨,让你沉醉其中又摸不着头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时,袭人多大,宝玉又多大? 《红楼梦》主角团的年龄看似颠倒成
断代史鉴
2025-07-24 00:5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