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低头签下“史上最大”美日协议,5500亿砸向美国却换来15%关税,党内逼宫在即,丰田被关税逼向十字路口、农协暴怒,日本首相逐渐丧失对特朗普说‘不’的实质性空间! 7月22日的协议,看似一纸交易,实则是一记重锤砸向日本政治核心。石破茂低头了,日本低头了,所有人都看见了,而特朗普更是笑到了最后。 曾被誉为“最有骨气的首相”,如今却在党内被逼宫,在外被锁喉,连对美国实质性博弈的气力都没了。这不只是一次外交让步,更是一个政权的崩口。 石破茂说,他是在“为国家争取最小的代价”。可现实是,他把日本几十年死守不退的农业市场拱手让出,用5500亿美元买了个苟延残喘的机会。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史上最大美日贸易协议”的那一刻,日本首相府的灯光还亮着,石破茂却已被身后的影子逼到了墙角。 他的政府、他的党、甚至他自己,都已经失去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若说4月时的24%关税威胁还能让人抱有侥幸心理,那么7月7日那封来自特朗普的信,彻底打碎了石破茂的强硬外壳。 “8月1日起实施25%关税”,那是一道最后通牒。他知道,若真让特朗普开打,这个经济已经被物价、债务和人口老龄化拖得气喘吁吁的国家,根本撑不住。 而更现实的是,他的支持率已逼近20%的警戒线,执政联盟刚刚在参议院选举中丢了多数席位,没有人再愿意陪他赌。 石破茂的让步,是在无声的权力斗争中被逼出来的。自民党内的麻生太郎、菅义伟早就按捺不住,那些在选后第一时间要求“总裁辞职”的声音,不再是私下抱怨,而是公开宣战。 7月23日,他紧急会见两位前首相,试图商讨过渡安排,这不是谋划未来,而是安排退场。自民党党章规定,只要过半数议员支持,石破茂就可以被罢免。这个数字,如今并不遥远。 更致命的是,他在党内的说服力已经被这份协议彻底掏空。曾经的“零关税”愿景被狠狠踩在脚下,汽车税降到12.5%听起来像个胜利,实则只是从地狱升到半坡。 大米进口开放,农协炸了锅,30万稻农眼睁睁看着美国大米进入市场,原本770%的关税成了历史。 而这背后,是日本政府主动提交的投降书。特朗普说“美国将获得90%的利润”,却连怎么分都懒得说清楚,石破茂面对记者追问时只答“需研究条款细节”,暴露了日方的被动。 这是一次不对等的交换,是一次彻底的战略退让。5500亿美元投资,说是为了“深化美日经济合作”,实则是为美国选举经济输血。 日本人投入,特朗普拿走成果,还能顺带收割丰田、日立、东京电力的产业链。而对日本来说,这笔投资不仅拖累财政,更可能加速产业空心化。 丰田已在评估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北美以规避关税风险,日企正在大规模抛售美债,资本市场对这份协议的反应,早已说明一切。 石破茂的政治生命,正在以协议为代价被一点点榨干。他原先拒绝辞职,用“必须完成美日谈判”作为挡箭牌。可如今协议已成,挡箭牌也碎了。 连日媒都在推测他可能于9月内阁改组时下台,自民党议员恳谈会已定于7月31日召开,届时“总裁辞职劝告案”将被正式提出。这场“宫斗”不再藏着掖着,而是摆上了明面。 石破茂不是没有想过对抗。他也曾在7月9日的记者会上喊出“这是赌上国家利益的战斗”,但谁都看得出,那不是决绝,而是垂死挣扎。 他再也不是那个能在党内一呼百应、在国际舞台上据理力争的硬汉首相。如今的石破茂,被逼到连对特朗普说“不”的底气都没有,党内没人挺他,国会不再信他,外界更不会等他。 而这一切,特朗普全都看在眼里。他知道,石破茂已无退路,日本政府已无筹码。这份协议不是谈出来的,是压出来的。 特朗普用威胁、用选票、用贸易杠杆一步步逼石破茂背叛了曾经的底线。协议达成的那一刻,美国股市上涨,日本舆论却哗然。农协、工会、车企、媒体,没有一个站在石破茂身后。 更深远的影响,正在悄然展开。日本社会正在右倾化,参政党等排外势力趁势崛起,打着“日本优先”的旗号,煽动反美情绪。 丰田加速扩大在华产能,日本对华投资增长18%,这一切都说明,产业和资本正在寻找新的出路。日本不再是那个稳定的盟友,也不再是那个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的经济强国。 更大的不确定性还在前方。这份协议的执行,注定波折重重。 车企抗议合规成本占净利润15%,农协发起全国抗议,特朗普的承诺兑现率历来低得可怜。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串连锁反应的开始。 石破茂还能撑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手中对美国说‘不’的筹码正在急速蒸发。 而一个连实质拒止能力都所剩无几的首相,还能代表谁?还能坚持多久?特朗普已经给出答案,剩下的,只等日本自己揭晓。 参考:特朗普:美日达成“巨大”协议,或是史上最大!—— 2025-07-23 08:44·新派新闻
冯德莱恩刚进人民大会堂,美就传出新消息,特朗普想收手,太晚了。在冯德莱恩踏进人
【9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