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可以让人卑微到什么地步?1946年,毛主席家的窗户坏了,请了一个50多岁的老木匠来修。窗户修好以后,毛主席就留老木匠在家里吃饭。主食就是黄小米加一点大米,毛主席喜欢叫它“金银元宝饭”。菜也和平时一样,当然少不了毛主席最喜欢的辣椒。 老木匠没有想过自己能被毛主席留下吃饭,被邀请坐下之后整个人都显得十分局促不安,毛主席笑着说了一句:“老人家,今天你可有口福了。” 老木匠听了这话也就放松多了,毛主席亲切的“老人家”瞬间将他们的距离拉近,老木匠红着脸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来回摩挲着。 毛主席热情的夸赞着自家的“金银元宝饭”,说是味道香的不得了,周围的警卫员也是笑着没有说话。 老木匠一生节俭,哪里吃过多好的食物,正想着这次托了毛主席的福一饱口腹之欲,饭就开始上桌了,老木匠没好意思盯着饭菜一直看,但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等大家都坐下,开始动筷子吃饭的时候,老木匠才看清这“金银元宝饭”原来就是小米、大米、红薯饭,十分朴实的食材,但是让人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下饭菜就简单的多了,只有一盘辣椒和小菜,辣椒是毛主席很爱吃的一种菜,几乎是每餐必有,毛主席也是无辣不欢,吃辣椒也会让他想起来曾经风云激荡的往事。 老木匠一看,心中也对毛主席的朴素作风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特意等毛主席动了筷子他才开始吃饭,毛主席第一口就夹了一口红辣椒。 红辣椒拌起元宝饭有滋有味的,毛主席吃的眉头舒展,老木匠的拘束也在毛主席的询问引导下慢慢消散,他很自然的说起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他是从河南来的,家中人口多,条件又不好,孩子们吃不起饭上不起学,他也只能跟着木匠学手艺,好在他这从小就在山里跑的孩子,手脚利落又能吃苦耐劳,木匠活不好干,但他却好歹能混口饭吃。 干了一辈子,走南闯北,动荡年代没少吃苦,就这样,他也饱经风霜变成了如今银丝满布的样子,“穷”和“吃不起饭”彷佛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印记。 所以毛主席招呼他吃饭,在他心中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在他的记忆当中,谁敢招呼谁吃饭,这不是面子不面子的问题,是自己家少口吃的可能就要饿死人的血淋淋的现实。 毛主席为了招待老人家,特意多加了小米,黄灿灿的看起来就营养丰富,要不是老人家在,毛主席也只吃两种品类结合的“二米”饭。 其实这是毛主席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打起仗来哪有那么多讲究呢,大家的条件都不好,毛主席也是粗粮吃到底,即使是糙米野菜也照样吃的津津有味。 甚至等建国之后,毛主席还因为食堂老给他做精米而急眼,不仅是因为毛主席朴素,也是因为他老人家懂得“养生”,精米吃多了就会四肢无力,哪里有吃粗粮的人身体健康呢? 当然这些话毛主席也提了几句,大家都点了点头,饭桌上的气氛慢慢热烈起来。 老人家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感叹起了自己的童年,因为偷吃家里的存粮而被满院子追着打,这事在他们周围都不新鲜,哪一家不打孩子? 孩子总是贪嘴的,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偷吃哪怕一口饭,都是多大的罪,这话题说起来就有些沉重了,不管到了什么年代,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如果不是没有吃的能要人命,谁舍得向孩子伸手。 有吃的才有尊严,这事毛主席早就想明白了,所以他才要带领农民翻身做主人,百姓缺衣少食尝遍人间疾苦,没有毛主席提倡人人平等,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别看毛主席将咱们国家带到了一条光明大道上,他老人家可真是没享受过好日子,吃饭穿衣哪一样都是精打细算,节俭的让人心疼。 饮水思源,如今咱们过着幸福生活,可千万不能忘了咱们伟大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