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环球时报报道,马斯克彻底放弃了殖民火星的计划!甚至还绝望说道:“无处可去,无处可去!”原来,马斯克突然发现就算去了火星,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建立一个没有美国式政治正确的“乌托邦”的目标!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今年六月初。据知情人透露,马斯克和谷歌AI掌门人哈萨比斯的一场对话,彻底打碎了他的乌托邦幻想。 当时哈萨比斯轻飘飘地说:“你火箭飞再远,我的AI照样跟过去。”这句话直接捅破了马斯克的幻想泡泡。他原本以为,只要逃离地球,就能在火星建立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彻底摆脱美国那套政治正确的束缚。 可现实太骨感了,从采矿机器人到生命维持系统,哪个能离开AI?而所有AI的底层代码里,都内置着人权公约、伦理条款,连火星殖民地都得遵守地球的规则。据说马斯克听完这句话,沉默了整整十分钟,然后突然砸了手里的威士忌酒杯。 这让人想起马斯克早年的雄心壮志。2007年他第一次公开表示要殖民火星,2011年又说要在10到20年内把人类送上火星,建立一个数万人的殖民地。 那时候都觉得,这个疯狂的想法虽然遥远,但说不定真能实现。毕竟马斯克确实创造了不少奇迹,特斯拉的电动汽车、SpaceX的可回收火箭,都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可谁能想到,最终让他放弃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意识形态的冲击。 马斯克原本想把火星作为重启人类文明的政治避难所,可他渐渐发现,就算人类登上了火星,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政治正确的人工智能算法,甚至选举政治的博弈,都会通过技术和人员流动渗透到这颗星球。 就像蒂尔说的,火星殖民从科学项目异化为政治工具,而马斯克最终发现,任何太空乌托邦都无法逃脱地球权力结构的引力。 其实,技术上的挑战也一直存在。SpaceX的“星舰”火箭多次发射失败,2025年6月的爆炸事故更是损失惨重。作为火星移民的核心载体,星舰的设计运载能力达100吨,可多次发射失败暴露了发动机协同、系统整合等技术难点。 就算解决了发射问题,后续的太空加油、火星着陆器研发、生态系统构建等难题,也远未成熟。更不用说火星上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了,宇宙辐射、沙尘暴、氧气泄漏,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致命。 但最让马斯克绝望的,还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他原本以为,离开地球就能摆脱政治正确的束缚,可现实是,火星殖民地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遵循地球的数据隐私法规,美国政府的“政治正确”算法审核可能限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他设想的“自由意志主义天堂”,到头来还是逃不过地球的法律体系和政治监管。就像美军将领说的,任何战略竞争的背后都是资源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博弈,火星殖民也不例外。 更讽刺的是,马斯克的政治立场也让他陷入了困境。他支持特朗普,却在“大而美”法案上与特朗普产生分歧,导致特斯拉股价暴跌。 特朗普甚至威胁要取消SpaceX的政府补贴,这对依赖政府订单的马斯克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他曾想通过政治手段推动火星计划,可最终发现,政治力量同样能轻易摧毁他的梦想。 现在,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已经转入“技术维护模式”,说白了就是给投资人做样子。那个想当火星皇帝的疯子,终究败给了地球上的代码枷锁。 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科技再发达,也逃不过人性的局限。就算我们真的登上了火星,只要人类的贪婪、权力欲和意识形态冲突还在,火星也不过是另一个地球。 也许,马斯克的绝望是对的。在地球上,我们还有机会改变现状,可到了火星,我们只能重复同样的错误。与其幻想逃离,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在地球上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毕竟,真正的救赎不在火星,而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