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量供应的天堂里,动物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结果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主要信源:(新京报——在衣食无忧的“天堂”里,它们自相残杀,然后全员灭亡;金羊网-全球人口80亿和“老鼠乌托邦”;澎湃新闻——制造老鼠乌托邦的“疯狂书呆子”)
1947年,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在自家后院设立了一个巨大的老鼠栖息地。
这块约1.5亩的土地,精心设计后理论上可容纳5000只老鼠无忧无虑地生活。
食物堆积如山,疾病与天敌被彻底隔绝。
卡尔霍恩认为,这里将是老鼠种群的理想天堂。
出乎意料,老鼠数量的增长轨迹与他的预期截然相反。
无论尝试多少次,整个群体始终未能突破150只的天花板。
每当数字靠近这个临界点,老鼠们便自发地表现异常:繁殖欲望骤减,行为怪异,在无意义的活动中耗尽时光。
一旦数量锐减至个位数,群体才能重新恢复常态。
这一诡异现象让卡尔霍恩着迷不已,也契合了二战后美国社会对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普遍忧虑。
当“老鼠乌托邦”的构想获得官方机构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署的资金支持后,一个前所未有的实验在农场仓库里诞生。
1968年,卡尔霍恩的“乌托邦工程”正式启动。
一个精密调控的小世界诞生了。
它被赋予“25号宇宙”之名,一个2.57米长、1.37米高的钢铁方舱被严格划分为16个独立的居住区。
每个角落都配备了自动供给的食水系统,恒温环境杜绝了外部气候的侵扰。
初始居民是四对经过筛选的健康成年鼠,它们作为整个宇宙的创世“亚当与夏娃”。
乌托邦的物理承载极限清晰明了:当数量达到3840只时,空间将不再宽裕;而食物储备足以支撑接近9500只个体生存。
外界推测,这里终将见证种群数量的极限膨胀,直至物理定律重新接管秩序。
但“25号宇宙”的故事注定成为一则关于“完美社会”的深刻寓言。
早期的老鼠依旧依循自然本能行事。
在仔细勘探整个空间后,它们立刻开始为地盘展开原始争斗,群体内部迅速形成了清晰的等级架构与势力范围。
即便身处无缺的物质天堂,生存竞争的本能依然在物种基因里倔强燃烧。
在随后的发展中,“25号宇宙”迎来了惊人的种群膨胀。
而繁荣的表象之下,真正核心的资源正在迅速枯竭。
这片天地内既无真正的新空间可供开拓,也无未被占据的“社会生态位”留给新生力量。
传统鼠群以家庭为核心单元运转,当子女成年后唯有离开原生家庭才能获得生存资源和社会身份。
这是种群结构健康的自然循环。
但在封闭的“25号宇宙”,那些被驱离父母、在拥挤世界中游荡的年轻一代,却成了“迷失的居民”。
它们既无力争夺已被割据完毕的优质区域,也无法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社会联系。
时间推移中,它们身上开始显现令人忧心的异常状态:雄性萎靡不振,对竞争和交配失去热情;雌性则日益孤僻焦躁,在无序迁移中遗忘幼崽。
卡尔霍恩的实验记录中清晰呈现:当种群达到约2000只顶峰后,崩溃进程便不可逆转地启动了。
曾几何时充满活力的觅偶求偶、母性护幼行为日渐凋零,整个群体滑向深不见底的“行为沉沦期”。
在最后阶段里,雄鼠放弃领地责任,雌鼠狂乱易怒,新生幼鼠几乎绝迹。
1973年5月23日,距离实验1780天后。
随着最后一只幸存者的死亡,卡尔霍恩亲手打造的“完美天堂”迎来了终极审判:寂静的灭绝。
卡尔霍恩关于“25号宇宙”的冰冷数据被整理进档案,一些观察者看到了超越啮齿类社会的深层隐喻。
人类生存环境与实验存在关键差异:地球资源远非无限,外太空殖民暂时也只是模糊的可能。
这个实验更像一次显微镜下的生存机制沙盘推演。
当个体在群体中找不到可贡献的角色、当一代人看不到突破当下生存秩序的可能路径。
无论是年轻老鼠在完美牢笼中的迷茫踱步,还是人类社会中某些群体显露的疏离与“目标感消退”,都触及了一个关乎存续的根本命题。
真正支撑一个物种持续繁衍的,既非食物链条顶端的绝对安全,亦非物理资源的超量冗余。
能容纳无限可能的道路,与生命追寻自身价值的自由,或许才是存在与繁荣最深层的源泉。
即使身处天堂般的物质保证之中,灵魂的荒芜也终将令一切坍塌。
真正的乌托邦无法诞生于图纸,它必须为生命力保留出口,留下奔流的可能。
对此您怎么看呢?
评论列表